莱辛(1729.01.22~1781.02.15),德国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Kamenz),父亲是牧师。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者》。1760年之 前,从事编 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和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1760)。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评论集是《新文学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莱辛1781年死于Braunschweig。
莱辛工作和生活的时代恰逢德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他之前,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大行其道;在他身后,德国唯心主义浪潮开始兴起。在文学上,是莱辛让德国文学摆脱了高特雪特的束缚,也即是在模仿法国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古典主义的束缚;是莱辛把德国文学带进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德国文学界开始推崇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后,德国文学进入了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时代,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德国文学界对于古典主义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宗教上,他在天主教和当时的激进派之间斡旋调停。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德国尚未统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莱辛在诸多方面都有涉猎,包括文学和文学批评、神学和哲学、评论、通讯和翻译。即使是不了解莱辛作品的重要性和他本人的多才多艺,人们还是能够看出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来,这些特点不断地体现出来,同时又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莱辛有一种很灵活,同时又很全面的辩证思维模式。对他来说,思考就像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些思想离经叛道(除了有关上帝的思想),也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却也能够为他指引方向。也就是因为如此,莱辛虽然涉猎广泛,但他却要不知疲倦地来质疑一切。他抨击当时盛行的观点和所谓的“真理”。虽然他的那种辩论热情有时候的确是让人觉得近似于粗鲁,但这种热情却正是他身上光辉的闪耀。他相信“在矛盾中发展”的观点,也相信教育是进步的阶梯。《残篇》是他早期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于1784作者死后付梓。在这部作品中,莱辛认为,人类只可以接近完美,而纯粹的完美只留存于上帝手中。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在《智者纳坦》和他最后一部完整的戏剧《人类的教育》中,这一观点体现到了极致。尽管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中,秉承“教育是进步的阶梯”的人并不鲜见,但是无论是在自己的生活还是工作中,莱辛都拒绝去默许理性主义者关于教育的观点——理性主义者认为,原因或者理性可以推理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而理性认识就可以通过理解这一过程来进行训练。在莱辛的个人生活中,他喜欢在学术研究之余去戏院、咖啡厅和酒吧之类的地方走走,或在赌桌上试试手气。有位学者指出,在莱辛早期的评论中,他对那些不光有思想上的光辉,也能够让内心受到感染的书籍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在这些评论中也能够看出,为什么在他之后的神学著作中,莱辛更注重“感觉上的基督教”而不是“理性中的基督教”。莱辛的神学研究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文学应该为社会意识服务,也应当担负起道德教化的作用。这种说法在莱辛的观念中并不少见。尽管如此,莱辛还是与理性主义者在这点上划清了界限,因为他认为,光靠理性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而有时候,莱辛会把戏剧舞台称为是他自己的“布道坛”。莱辛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同情给了那些最弱小的人,也就是那些没有能力为自己辩护的人们。对于那些被宣布为异端的人的作品,他挖掘出了更深刻的内涵;对于那些饱受非议的古今各类作品,莱辛为它们恢复了应有的荣誉;他还把一个被称为“社会的弃儿”的犹太人,塑造成了舞台上一个振奋人心的英雄。莱辛与犹太裔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1729-1786)有长久的友谊,也与共济会的成员有频繁的交往——而这些都表明,莱辛在践行着社会平等、政治平等和宗教平等的理念。
本书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碑,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
1. 在书的第二页有这样一句话: 「希腊的伏尔泰有一句很漂亮的对比语,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下面的注释是: 「西摩尼得斯,希腊抒情诗人,擅长隽语,有“希腊的伏尔泰”之称。」 看到这段总有点纳闷,第一是怎么好拿今人去比古人?尤其伏尔泰还...
评分具体内容不多说了,感受比较深的有两点。 第一点,朱光潜先生的翻译特别流畅,时而穿插的古代诗词对照,使其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而且《拉奥孔》一点儿也不像是德国理论家的书(这点不能归功于朱先生,已经过其他语言版本对照),他的文章有他的体温,他的性格。《拉奥孔》不立...
评分 评分朱光潜先生在《诗论》的第七章详细谈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在这里我参照以前读《诗论》时做的笔记,把对莱辛的批评部分简要概述在这里,不免有疏漏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朱先生的原作。 贡献: 1.他很明白指出已往诗画异质说的笼统含混。各种艺术在相同之中有不同者在,...
评分具体内容不多说了,感受比较深的有两点。 第一点,朱光潜先生的翻译特别流畅,时而穿插的古代诗词对照,使其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而且《拉奥孔》一点儿也不像是德国理论家的书(这点不能归功于朱先生,已经过其他语言版本对照),他的文章有他的体温,他的性格。《拉奥孔》不立...
竟然丝毫没有想象中的晦涩? 全看完不仅没有感到晦涩,反而觉得莱辛这张嘴太毒了哈哈哈,不仅是对自己竭力反对的斯彭司疯狂吐槽,就连他崇拜的温克尔曼也没逃得过他的毒舌……即使错误的观点被他天花乱坠的文采也搞的很有道理的样子…… 内容极其丰富,如果我早点读到这本书大概也 不会在看画的时候显得那么外行,也许也早就学会写诗了吧……
评分与苏黎世派、斯多噶派的文艺理论分道扬镳,抛却以意逆致、专注美学本身,围绕雕塑拉奥孔展开论述,引用荷马与维吉尔,彻底驳斥诗画一致说,厘清诗画之分野,为诗戴上画所不能承受之皇冠: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和终极目的,艺术摹仿某一顷刻,诗并不如此,因此画不哀号而诗可以哀号;诗因精神性而格局无限,画囿于自然符号而格局狭促,画为美牺牲表情,美由诗随呼而来是画所不能达到,独创性摹仿乃诗的本质;寓意性标志乃画自我完善手段而于诗无用,诗的构思比表达难而画反之;画难以表现诗的不可眼见,它将神降格为人的尺度,将摄走的极端变为感官容易掌握的人为符号;画是空间的并列,通过物体摹仿动作,诗是时间的承续,通过动作描绘物体;诗与画巧妙地侵犯边界,诗不宜胪列,而从效果上感受美或化美为媚,丑在诗中失其为丑,诗的嫌厌是无害的。
评分直接而详细。与荷马史诗一起读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这本小书深入分析了荷马史诗的写作方法,虽然主题是诗歌与绘画的比较,但是对了解荷马史诗的细节起了向导的作用。No wonder会在读史诗时被推荐。
评分注释比正文好,附录比正文强,后记代表整本书。
评分雕塑之魅力使人拜倒并反思拜倒之缘由。18世纪的语句翻译过来更难读,好在每章有译者帮着总结追溯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