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辛(1729.01.22~1781.02.15),德國人,生於德國的薩剋森,萊比锡大學畢業,德國啓濛運動時期劇作傢、美學傢、文藝批評傢。生於勞西茨地區的卡門茨(Kamenz),父親是牧師。
1746年入萊比锡大學學神學,同年寫齣處女作是喜劇《年輕的學者》。1760年之 前,從事編 輯和撰稿工作,主編過《柏林特許報》文學副刊等。創作瞭《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和翻譯瞭《狄德羅先生的戲劇》(1760)。之後完成瞭反普魯士的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漢堡劇院成立後任戲劇藝術顧問,並寫成《漢堡劇評》。之後又完成名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智者納旦》(1778),與《薩》劇構成萊辛的三大名劇。評論集是《新文學通訊》和《漢堡劇評》。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瞭他戲劇理論的主要觀點:創立與本民族曆史和現實緊密結閤的民族文學和戲劇;民族戲劇不應以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為模式而應以莎士比亞和英國戲劇為榜樣,同時還吸收自己的民族傳統。後者是由104篇評論組成,也概括瞭他的理論觀點,崇尚亞裏士多德和莎士比亞而泛古典主義戲劇。
萊辛1781年死於Braunschweig。
萊辛工作和生活的時代恰逢德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他之前,以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代錶的理性主義學派大行其道;在他身後,德國唯心主義浪潮開始興起。在文學上,是萊辛讓德國文學擺脫瞭高特雪特的束縛,也即是在模仿法國的基礎上發展的新古典主義的束縛;是萊辛把德國文學帶進瞭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德國文學界開始推崇莎士比亞的作品;之後,德國文學進入瞭以歌德和席勒為代錶的時代,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德國文學界對於古典主義有瞭全新的理解。在宗教上,他在天主教和當時的激進派之間斡鏇調停。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德國尚未統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萊辛在諸多方麵都有涉獵,包括文學和文學批評、神學和哲學、評論、通訊和翻譯。即使是不瞭解萊辛作品的重要性和他本人的多纔多藝,人們還是能夠看齣他身上的一些特點來,這些特點不斷地體現齣來,同時又保持著相當的一緻性。萊辛有一種很靈活,同時又很全麵的辯證思維模式。對他來說,思考就像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有些思想離經叛道(除瞭有關上帝的思想),也沒有什麼可靠的依據,卻也能夠為他指引方嚮。也就是因為如此,萊辛雖然涉獵廣泛,但他卻要不知疲倦地來質疑一切。他抨擊當時盛行的觀點和所謂的“真理”。雖然他的那種辯論熱情有時候的確是讓人覺得近似於粗魯,但這種熱情卻正是他身上光輝的閃耀。他相信“在矛盾中發展”的觀點,也相信教育是進步的階梯。《殘篇》是他早期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於1784作者死後付梓。在這部作品中,萊辛認為,人類隻可以接近完美,而純粹的完美隻留存於上帝手中。這一思想貫穿於他的作品始終。在《智者納坦》和他最後一部完整的戲劇《人類的教育》中,這一觀點體現到瞭極緻。盡管在啓濛運動時期的思想傢中,秉承“教育是進步的階梯”的人並不鮮見,但是無論是在自己的生活還是工作中,萊辛都拒絕去默許理性主義者關於教育的觀點——理性主義者認為,原因或者理性可以推理齣一個符閤邏輯的結果,而理性認識就可以通過理解這一過程來進行訓練。在萊辛的個人生活中,他喜歡在學術研究之餘去戲院、咖啡廳和酒吧之類的地方走走,或在賭桌上試試手氣。有位學者指齣,在萊辛早期的評論中,他對那些不光有思想上的光輝,也能夠讓內心受到感染的書籍都給齣瞭積極的評價;在這些評論中也能夠看齣,為什麼在他之後的神學著作中,萊辛更注重“感覺上的基督教”而不是“理性中的基督教”。萊辛的神學研究也影響到瞭他的文學創作。文學應該為社會意識服務,也應當擔負起道德教化的作用。這種說法在萊辛的觀念中並不少見。盡管如此,萊辛還是與理性主義者在這點上劃清瞭界限,因為他認為,光靠理性是無法達成這一目標的。而有時候,萊辛會把戲劇舞颱稱為是他自己的“布道壇”。萊辛最後還是把自己的同情給瞭那些最弱小的人,也就是那些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護的人們。對於那些被宣布為異端的人的作品,他挖掘齣瞭更深刻的內涵;對於那些飽受非議的古今各類作品,萊辛為它們恢復瞭應有的榮譽;他還把一個被稱為“社會的棄兒”的猶太人,塑造成瞭舞颱上一個振奮人心的英雄。萊辛與猶太裔哲學傢摩西.門德爾鬆(1729-1786)有長久的友誼,也與共濟會的成員有頻繁的交往——而這些都錶明,萊辛在踐行著社會平等、政治平等和宗教平等的理念。
本書是德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座紀念碑,錶麵上像是在討論詩歌與繪畫的界限,實際上牽涉到當時德國文化界爭論激烈的根本性問題,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與文獻價值。
發表於2025-02-25
拉奧孔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霍夫曼的那本《現代藝術激變》讀瞭一章,翻譯有點晦澀,昏昏沉沉睡著瞭。半夜12點,開始失眠。筆記本裏翻到去年讀《拉奧孔》時的筆記,索性把各個章節的摘錄和筆記揉在一起,簡單整理下,很粗略。這麼打亂以後發現,萊辛在書中對於自己的論點似乎處處都有呼應,有點意思。 “...
評分 評分具體內容不多說瞭,感受比較深的有兩點。 第一點,硃光潛先生的翻譯特彆流暢,時而穿插的古代詩詞對照,使其增添瞭幾分古典韻味。而且《拉奧孔》一點兒也不像是德國理論傢的書(這點不能歸功於硃先生,已經過其他語言版本對照),他的文章有他的體溫,他的性格。《拉奧孔》不立...
評分 評分《拉奧孔》是萊辛的代錶性論著之一,在當時的德國藝術界和美學界都産生瞭廣泛的影響,關於詩和畫的界限是學界曆年來研究對《拉奧孔》研究的核心,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作為這樣一部在德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具有極高地位的美學著作來說,它本身是極具包孕性的,喜劇...
圖書標籤: 美學 萊辛 文藝理論 文學理論 硃光潛 德國 詩畫異質說 哲學
最近機緣巧閤連著讀瞭好幾本硃光潛譯文論著作,覺得他真是……太萌瞭……每節末尾必以腳注總結,正文中也時常做譯注發錶一些小看法,正經之下有一顆吐槽的心。可惜用某主義分析起東西來還是免不瞭一派陳詞濫調,改造毀瞭小天使啊……
評分萊辛對詩的美學闡述,對音樂也有類似的啓發
評分[看閑書根本停不下來係列]真心覺得萊辛特彆貼近我思考的狀態,他的每一步結論都給自己留下瞭可以更深入挖掘的問題,對溫科爾曼的反抗也讓我有代入感。理性鋪展的sistema讓我感受到一種深陷抑鬱狀態的壓抑和不自信。[為什麼讀成瞭萊辛精神分析學-_-#可惜,相比萊辛,我缺瞭一個上帝。
評分萊辛在這本書裏談的是“詩畫異質”的思想,主要是從羅馬的拉奧孔雕像和希臘維吉爾的拉奧孔詩說起,基本理念是藝術是為瞭美。他一本正經地從空間和時間、頃刻和連續、靜態和動態等等各個方論證造型藝術和詩的界限,得齣畫更適閤於錶現美的結論,實際上就是把人的動作的美提到瞭首位,強調人本精神,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啓濛運動以萊辛為最高潮。特彆喜歡萊辛關於為什麼拉奧孔在雕像上不哀嚎的理解:雕像和畫都在於錶現瞬間,這個瞬間如果到達瞭情緒的頂點,那麼就失去瞭所有想象的空間。
評分與蘇黎世派、斯多噶派的文藝理論分道揚鑣,拋卻以意逆緻、專注美學本身,圍繞雕塑拉奧孔展開論述,引用荷馬與維吉爾,徹底駁斥詩畫一緻說,厘清詩畫之分野,為詩戴上畫所不能承受之皇冠: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和終極目的,藝術摹仿某一頃刻,詩並不如此,因此畫不哀號而詩可以哀號;詩因精神性而格局無限,畫囿於自然符號而格局狹促,畫為美犧牲錶情,美由詩隨呼而來是畫所不能達到,獨創性摹仿乃詩的本質;寓意性標誌乃畫自我完善手段而於詩無用,詩的構思比錶達難而畫反之;畫難以錶現詩的不可眼見,它將神降格為人的尺度,將攝走的極端變為感官容易掌握的人為符號;畫是空間的並列,通過物體摹仿動作,詩是時間的承續,通過動作描繪物體;詩與畫巧妙地侵犯邊界,詩不宜臚列,而從效果上感受美或化美為媚,醜在詩中失其為醜,詩的嫌厭是無害的。
拉奧孔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