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曾就讀於馬堡(Marburg)與弗萊堡(Freiburg)大學,後轉至海德堡大學哲學家亞斯培(Karl Jaspers)的門下,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納粹政府掌權後,鄂蘭流亡到法國,1941年到了美國,並於十年後成為美國公民。
她曾任尤太關係研討會的研究主任、蕭肯出版社(Schocken Books)的主編、紐約尤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執行長,也曾至數間大學院校擔任客座教授,包含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後來擔任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教授。1952年,鄂蘭獲得古根海姆研究獎(Guggenheim Fellowship),1954年並獲全國藝術與文學院文學獎的殊榮。
漢娜.鄂蘭著作包含《極權主義的起源》、《共和危機》、《黑暗時代的人們》、《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等。於1975年12月去世。
譯者簡介
施奕如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翻譯公司、證券機構、報社。譯有《大家的經濟學—給年輕人的入門經濟學課程》、《竊盜城》等書。
发表于2025-02-02
平凡的邪惡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6/12/22/%e4%bd%a0%e7%9a%84%e9%a1%ba%e4%bb%8e%ef%bc%8c%e9%93%b8%e5%b0%b1%e4%ba%86%e5%bc%a5%e5%a4%a9%e5%a4%a7%e7%bd%aa/ 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安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59元 子扉我...
评分文|刘文瑾 凭着《极权主义的起源》 一书,汉娜·阿伦特毋庸置疑地置身于 20 世纪最卓越的政治理论家之列。 在中国,除了“极权主义”和“意识形态”之外,她最为人熟知的词汇,恐非“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莫属。正如她指出了极权主义制度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新型...
评分 评分1961年4月上旬前往以色列旁听艾希曼审判,一个月之后离开,5月10日抵达比利时,在巴塞尔呆了一周,见面雅斯贝尔斯,5月17号前往慕尼黑,住到6月中旬。在此期间,她给友人玛丽·麦卡锡的信中提到了关于此前不久耶路撒冷之行的感受;后来回到美国开始撰写此书,阿伦特致玛丽信中...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6/12/22/%e4%bd%a0%e7%9a%84%e9%a1%ba%e4%bb%8e%ef%bc%8c%e9%93%b8%e5%b0%b1%e4%ba%86%e5%bc%a5%e5%a4%a9%e5%a4%a7%e7%bd%aa/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6年12月14日 ------------------------------------------------------------------------...
图书标签: 政治哲学 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 納粹 社会学 政治 历史 犹太
一本精彩至極,卻絕對令讀者坐立難安的第一手觀察報告!
邪惡…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
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本書特色
◎ 本書由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黃默老師審訂、東吳大學人權學程雷敦龢(Edmund Ryden SJ)老師專文導讀。
◎ 透過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深入分析,顛覆一般對尤太人的既定概念,讓讀者重新思考近代尤太歷史、社會的最佳入門書。
◎ 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更讓我們可以去思考,當一個國家機器假以「公」的名義進行非正義行為時,決策者、執行者、社會群體在公義、在道德、在責任上,該如何去面對。
“我只是在忠于职守”从来就不应成为艾希曼这类刽子手摆脱现实乃至历史审判的借口,正如阿伦特指出的,邪恶的平庸性才是最可怕、最无法言喻、又难以理解的恶。位于金字塔顶端发号施令的暴君们,双手从字面意义上从未“沾满鲜血”,当然也无法认同“离实际杀戮行为越远,需负的责任越大”的观点。遗憾的是,耶路撒冷的大审判远远未能为人类的这一污点永远划上句号。更多的暴君出现了,一些得到了审判,另一些则安然离世,甚至被供入神坛,活活地把当世之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评分“我只是在忠于职守”从来就不应成为艾希曼这类刽子手摆脱现实乃至历史审判的借口,正如阿伦特指出的,邪恶的平庸性才是最可怕、最无法言喻、又难以理解的恶。位于金字塔顶端发号施令的暴君们,双手从字面意义上从未“沾满鲜血”,当然也无法认同“离实际杀戮行为越远,需负的责任越大”的观点。遗憾的是,耶路撒冷的大审判远远未能为人类的这一污点永远划上句号。更多的暴君出现了,一些得到了审判,另一些则安然离世,甚至被供入神坛,活活地把当世之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评分不知道是书本身还是翻译的关系,实在很难读。本来的意思很简单,但总是在绕着说。探讨的是案件中的正义、国家行为和平庸人性中的恶,因为遵行就是支持。一个典型案例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也并不因为其可能的普遍性而削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因为人既然有思考的能力,就不要被词语遮盖住事实,对现实的隔膜感本来就是很大的恶。
评分2014开年读到的最精彩的一本书。还有很多观点、阐述,需要反复去理解,思索,消化。但是这个女人开掘出如此庞大,黑暗的一个深洞,值得无比致敬。的确完全是惊心动魄,令人坐立不安的阅读体验。马上想去找电影《汉娜鄂兰:真理无惧》这个电影来看。我们这里对汉娜的名字翻译多是汉娜.阿伦特。也想起《苏菲的抉择》这个电影,还想起《朗读者》。。。看书时一直听的曲子是乔邦维《圣达菲》。
评分又一本被声名走偏的书,全书的重点根本不在恶的平庸性。对艾希曼的审判确实问题重重,细思恐极,阿伦特看的很客观深刻,但在思辨过程中自己也是矛盾重重。关于正义的问题,大概是永远难解的。
平凡的邪惡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