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29年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曾在多所学校执教。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发表于2024-11-21
名士风流 I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西蒙娜·德·波伏娃:羁绊之中的自由 马维 提起波伏娃,就在写下上述标题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近二十年前初读其回忆录时的情形:那是一册名为《西蒙·波娃回忆录(第一卷)》的平装本,比后来我在图书馆见到的煌煌八大卷的精装本,显然要简陋得多。事实...
评分有时候想我们是世界中一粒尘埃,不要那么浮华 我们只是尘埃 迷失在各个世界中 我们不会喧闹 我们不会迷失 我们只是在寻找 寻找我们曾经的风流
评分孩提时代,你就感到自己在为童话伤心——“我信仰上帝,一件洁白的裙服和两只熠熠闪光的翅膀在天堂的更衣室等着我。我躺在绒被上,合抱着双手,任凭自己沉醉在天堂的极乐之中。有时,我在睡梦中自言自语:‘我已经死去。’……死亡的沉寂,我恐怖地发现了它。一条美人鱼在海边...
评分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10月号 文/陈嫣婧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士风流》终于再版了,想起它当年让我心动的所有理由,无非是它用拿捏得十分恰到好处的文字描绘了一群我喜欢的,或者说是可以引发我窥视欲的人罢了。其实关于萨特和波伏瓦一干人等的记录文字在他们...
评分图书标签: 西蒙娜·德·波伏瓦 波伏瓦 法国 小说 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 文学 存在主义
《名士风流1》有纪实的影子,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从读着玩儿的角度来看,第一部只是介绍了人物和背景。好奇《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是不是受到了若赛特的启发。
评分这部作品差不多如同书中人物娜蒂纳·迪布勒伊所说:“就这一次,所有评论家的看法一致:似乎他们在共同埋葬某个人或者颁发一个道德奖。”不过确实写得可以,想看第二部。
评分如果这本书发表在40年代会多么令人震惊,好久没读到这么有意思的小说。波伏瓦完全秉持着自己的风格,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同时又保持冷静自持的态度剖解。她把自己和安娜在底子上相连,纳迪娜有格扎维埃的影子,亨利参考了萨特,波尔又完全是第二性的对照物!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图鉴,波伏瓦在引导人思考方面有天赋般的优势,相比起来萨特是艰深跳脱的那个。
评分波伏娃总是可以用平淡常用的词语传达出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差异,仿佛连气味变化都能精准体现。波尔以为给予对方的自由,是以压抑和委屈自己为代价,对有怜悯之心的人来说,依然是束缚。
评分在亨利身上看出一种典型的有关写作境况的悖论:我的才能(tendencies)与总体的时代特征不符合时,写作这一本身纯洁的表达行径本身会如棱镜里的光线被扭曲分解成什么样子,亨利需要的不是爱情,是自由,战前的青春和自由的空气,然而他是被不可名状的生活的漩涡所"活活吞吃了" "学识疏浅,目光短浅,处事轻率,我没有时间,将永远没有空暇。" 回归农舍,树林也是不可能的,离开令人激动的时政的漩涡,离开人们,我又能在空气中写些什么?… (题外话 : 阅读时总是把波伏娃和杜拉斯放一块想,杜拉斯会怎么写葡萄牙之行这里呢,这种傻问题。)
名士风流 I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