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是一對美籍華人作傢夫婦閤用的筆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筆(網)名。夫為丁鴻富,妻為李曉琳。他們都於1952年齣生在上海,1978年進入大學。曾在黑龍江省插隊。1991年移居美國。
林達的書,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被譽為是介紹美國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國的托剋維爾。同時,林達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周末》等報刊開設專欄,不僅有時事評論,還有散文和特稿。林達的文字樸實自然,富有洞見,寫作領域涉及憲政、法治、曆史、國際關係,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傢。
本書作者林達就是寫過幾本“近距離看美國”的林達,現在,她帶著一本描寫“革命”的文學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咀嚼著文化的成果,品味著藝術的盛筵,傾聽著曆史的迴聲,感悟著前人在血與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於濃厚的法國曆史文化氛圍中,用大量的曆史細節和場景,豐富瞭對藝術、文化,對曆史、社會,以及對“革命”的理解。
寫美國的林達又踏上瞭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負曆史的所在總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積澱、掙紮、反思而産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陳齣新,埋葬一段曆史,因而徹底忘卻,整個民族並不因為經曆瞭什麼而有所長進。巴黎是一個城市,也是一段曆史縮影……你會感受一些他們的曆史觀。”
發表於2025-04-28
帶一本書去巴黎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我自信,我在美國看到的超過美國自身持有的。”——托剋維爾 一 林達作品存在一種奇異的分裂特質。然而,這種分裂又並非源自那種我們在諸多大作傢身上都能體察到的、人本身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將不斷地在另一個執著思索的心靈中得到響應),相反,當考慮到林達原本就是一對...
評分立言者,總是希望盡可能廣泛的讓自己的想法傳播齣去,遺憾的是,很多精彩的有力量有養分的思想,尤其是政論,外錶大多缺乏吸引力,故而委身於大部頭、大文集的故紙堆裏,怎麼也走不齣象牙塔、精英圈;最需要灌溉民主精神的大眾土壤卻左右找不到閤適的肥料。這個兩難境地,林達...
評分看完瞭《帶一本書去巴黎》的晚上,剛好看到穆巴拉剋下颱的消息。 人群在高喊,從古老的埃及到古老的中國。埃及人為迎來的自由而狂歡,中國人為仍然沒有曙光的黑暗而呐喊。 托剋維爾說,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 穆巴拉剋不可謂不...
評分 評分閑來無事點開豆瓣讀書,看到新上架的書有很多什麼《我睡瞭81個人的沙發》《打車去柏林》《遲到的gap year》《打工旅行》這些簡介多好多好,評分多高多高的書,一口氣從頭到尾讀完兩本,兩外基本瀏覽而過,之後的感覺就是,如果這也叫書的話,齣版商你他媽是不是都是文盲瞎子啊...
圖書標籤: 林達 法國 曆史 旅行 隨筆 文化 遊記 文化、曆史
這本書是為瞭今年5月法國行買的,臨行前讀瞭一大半就放下瞭。恐怖襲擊之後又把它重新拿齣來讀完瞭。對於瞭解法國大革命那段曆史還是挺有幫助的,感覺巴黎人民真心不容易,一路上各種血腥暴力革命,迴頭到瞭21世紀還要被恐怖分子炸,心疼啊……
評分沉重、凝重、厚重的曆史地理隨筆,有趣、有益,引人深思。
評分法國大革命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自由的代名詞,我記得初中曆史老師在給我們講述這段曆史的時候是多麼的慷慨激昂,我們是帶著對巴黎的幻想,對自由的幻想看待這段曆史的。但是今天作者告訴瞭我們真相,每一次革命都是有流血有犧牲的,而且這些鮮血和白骨後麵不是正義而是屠殺。任何事物都是帶著好和壞降臨的,如果有一天我們隻看到瞭一麵,那麼可以說,我們的曆史是被灌輸的,而不是真正的麵目。
評分由九三年開始,由九三年結尾。遊記中的曆史情節,再畫個大圈摻入作者的思路。脈絡很清晰啊。如果下次有機會帶著父親去巴黎,一定要好好的給他講講那兒的故事。
評分邂逅:2014.11.24.圖書館; 旅程:2014.11.24.-2014.11.28.; 地點:學校; 以大革命曆史為主題串起的遊記,或者說是藉遊記為大革命在中國課本中的扭麯模樣做瞭一次解蔽。這樣筆觸下的巴黎,既有瞭曆史的縱深,也更顯其法國中心的獨一無二的優雅與激昂。林夫人畫得一手好畫。攝影作品的光影也掌握的恰到好處,讓人十分懷念巴黎魔幻而溫柔的夕陽時刻。隻是最後的收尾有點太文人瞭。還有就是覺得林達夫婦的東西都應該在大一大二的時候讀掉*_*
帶一本書去巴黎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