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
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发表于2024-12-22
带一本书去巴黎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2002年买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没有想过日后要去巴黎,只是冲着“林达”这个名字。自从看了他们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三本书后(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就相信只要林达出品就值得一看。看了这本书后,进一步地巩固了这个观点。 2005年岁...
评分文/杰夫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一切找得到的国家机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个夜晚,在...
评分昨天凌晨三点,终于看完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相对于当年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力已经少了很多,但林达越来越成熟的讲故事的技巧,经历过美国民主磨炼的独特眼光和由此产生的有意无意中对中国历史的迂回影射,却让人在别人的厚重历史中产生对自身...
评分林达是一对夫妇作家的共用笔名。他们是我爸妈年纪的人,过着大部分外少数人的生活,早年从上海移居美国,隐居北美的乡郊木屋,砍柴种地,做着异国的真正农民。没有艳羡的物质追求,他们由底而上接触着美国社会的各个处落,写出了令人艳羡的作品,“近距离看美国”丛书,被认为...
评分文/杰夫 1789年的深夜,路易十六或许还在焦虑着如何在三级会议中,能够让宪法顺利地通过。可是,在巴黎,群情激动的人群早已冲上了街头,在短暂的呼喊当中,一举冲向了一切找得到的国家机器。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个夜晚,在...
图书标签: 林达 法国 历史 旅行 随笔 文化 游记 文化、历史
本书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写美国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前面几章略无聊,开始讲法国大革命后挺精彩,颠覆了以前教科书上对此的认知,想起你国文革……PS:看到林达经常对广场、建筑做评价…就想不会是读建筑的吧……一搜夫妻两竟然是陈从周的学生……
评分不喜欢巴黎惹,罗伯斯庇尔开了近代以革命之名义暴力屠杀政敌的先河,一城独大而对外省人、外国文化根深蒂固的歧视,其实巴黎已无资格。
评分这本书是为了今年5月法国行买的,临行前读了一大半就放下了。恐怖袭击之后又把它重新拿出来读完了。对于了解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还是挺有帮助的,感觉巴黎人民真心不容易,一路上各种血腥暴力革命,回头到了21世纪还要被恐怖分子炸,心疼啊……
评分读这本书之前,法国大革命对我来说是狄更斯的双城记,现在来说就是雨果的书了
评分对人性的探索与对制度的反思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铺陈开来,带着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强烈的人文关怀而踏上旅途,在每一个景点和历史人物对话。林达的书一如既往美妙而让人不忍释卷。
带一本书去巴黎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