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被普遍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者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在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历史学、医学史、知识社会学等领域均发表了有影响深远的著作,主要有《古典时代疯狂史》(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纪律与惩罚》(1975)、《性史》(1976-1984)等。
李洋,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迷影文化史》,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发表于2024-11-02
宽忍的灰色黎明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巴迪欧:摘自《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李洋 1.电影生产真理: 巴迪欧把自己的艺术哲学叫做“非美学”。艺术不是哲学的对象,而是哲学的条件。艺术自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真理是存在的,关于真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真理是被生产出来的,而...
评分文 | 让·鲍德里亚 & 《电影84》 译 | 王伟 原文标题为《影像的道德》 本访谈发表于法国《电影84》(Cinema 84)杂志,鲍德里亚的回答极为坦率,并不艰涩。 《电影84》:您的生活中电影的位置何在?您通常如何选择电影? 鲍德里亚:某种程度上说,我是一个未受过正规电影教...
评分巴迪欧:摘自《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李洋 1.电影生产真理: 巴迪欧把自己的艺术哲学叫做“非美学”。艺术不是哲学的对象,而是哲学的条件。艺术自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真理是存在的,关于真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真理是被生产出来的,而...
评分巴迪欧:摘自《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李洋 1.电影生产真理: 巴迪欧把自己的艺术哲学叫做“非美学”。艺术不是哲学的对象,而是哲学的条件。艺术自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真理是存在的,关于真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真理是被生产出来的,而...
评分巴迪欧:摘自《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李洋 1.电影生产真理: 巴迪欧把自己的艺术哲学叫做“非美学”。艺术不是哲学的对象,而是哲学的条件。艺术自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真理是存在的,关于真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真理是被生产出来的,而...
图书标签: 电影 哲学 电影理论 福柯 电影研究 法国 文化研究 艺术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文章的选择也值得商榷,鲍德里亚、德波和罗兰巴特的文章都要弱一些。德勒兹那篇见功力,比黄建宏翻的好多了(至少是按自己的意思理解通彻了)。最受不了的是让吕克南希那篇,翻的让人火冒三丈
评分对于影像理论而言,巴迪欧对德勒兹的回应,利奥塔的反电影(反德勒兹)都蛮有意思,巴特基本没啥新鲜货,朗西埃还是看看他讲美学的文章吧。南希 鲍德里亚和福柯都是玩票。德波还不如选入景观社会选段。为啥不收拉图尔或者斯蒂格勒呢?
评分又种草了一大波安利~哲学与电影的相遇就是照亮时刻,读他们有关电影的论述既感到沉着的熟悉又有惊异的陌生,可爱的巴迪欧一如既往地敞开和丢出命题,接着是细密的分类、铺开、编织和聚拢,进行着熠熠生辉的提纯;南希的“心”和这里的观看是一致的,他在《倾听》中已经讲过了口、耳和手,通过阿巴斯影像里的观看能够“触摸不可触摸”;如果说萨特展现了欲望的眩晕,朗西埃则在电影的眩晕中展现了感性团块,喜欢贝拉塔尔的他对悬浮的尘埃雪茄的烟雾和有毒的小地毯特别敏感,所以才说这些可察觉的无形物质“终结了欺骗性表象和实体性现实之间的所有对抗”;《反电影》延续了利奥塔在70年代对装置概念的探讨并用于电影分析,而为先锋和实验电影正名;影像的思考不断突破着罗兰巴特的符号创作,钝义已经将电影在符号学上召唤着新的概念创造。
评分我们不必感到失望。我认为这就是电影向我们讲述的东西。——巴迪欧
评分哲学家讨论电影太自主化了,缺乏专业的知识,特别是巴丢那几篇,六经注我的感觉。翻译质量不一,有些篇章选得也不是很好。个人认为,这里面只有朗西埃,德勒兹和巴特的值得一读
宽忍的灰色黎明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