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菊与刀》这本书被公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 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这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想要的理想状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他们毫不畏惧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他们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
评分最近看了某著名知日文化人介绍怨灵史观文章,论点倒也不新鲜,但其中有些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比如他说“今天的人不能用今天的想法看待古人,我们中国人也不能用中国人的想法看待日本人,匪夷所思是正常的罢。”,这也代表了今天许多所谓的知日人士的看法,即强调日本文化的特...
评分If one has to apply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any ethnic group, and the ultimate goal is plausibility, the choice cannot get any better than Japan.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lend so readily to stereotypes, that it almost feels like bullying to categorize th...
评分菊与刀这本书是一篇关于日本人的报告,但这里并不想讨论日本的民族性和国民性问题,本文更愿意把目光投向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民族的方法。 本尼迪克特从没未去过日本,也不懂日语,更没有接触过正常生活状态下的日本人。她只凭借去过日本的美国人写的游记﹑日本自己的文...
评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由于有形物质的缺乏而造就出的对无形观念的极端遵从。个人觉得崇拜自杀行为是藐视肉体价值的表现,与此相对的是尊崇精神至高无上的统领地位。正如菊的典雅和刀的锋利,这个国家具有极端的二元性。撇开国仇家恨,对这个充满矛盾和消极美态的小岛国的评述,我觉得这本书确实算是比较客观全面通俗且没多少废话的了。
评分原先读过戴季陶的《日本论》,当时觉得其他研读日本文化的书难出其右了。为了凑单买了《菊与刀》,本来的期望并不大,读了几页也觉得真他妈拗口。长句子忒多了吧?花了半年才读完,但却做了不少笔记。应该说,《日本论》是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看日本,而《菊与刀》是从学术人的角度看。后者更加的深刻严谨。当然了,作者是个美国人,从她的角度看到的一些不寻常现象,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没什么特别的。这源自中日文化自古以来的相互渗透和感染。将有些章节看作是在了解美国人怎么看我们中国人也可。
评分一种集体性的很整齐的精分,翻译一般
评分在日本一周没有听到一声鸣笛,将近40度高温上班族也西裤衬衣皮鞋,不停的擦汗,出租车司机也是如此。心想大和真是一个无比压抑的民族,才会在居酒屋如此放浪形骸。不给别人添麻烦,严于律己,自省,名誉与尊严,耻辱与复仇,应该是贯穿一个日本人的生死。自我压抑怎么才能找到出口?这样的人性真是一个绝对特立独行的存在,孤立于东西方之间。
评分许多论断已经成为现在大家对日本人认识的常识,固定思维和有色眼镜了。中日还是有相似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