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中国“诗史”传统》(2012)、《无声无光集》(2013)、《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即出)、《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即出);整理作品有《施淑仪集》(2011)、《忍寒诗词歌词集》(2012)、《陈乃文诗文集》(2014);编著有《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2006)、《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生平和学术》(2014)、《中国文学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即出)、《龙榆生全集》(即出)。
发表于2024-11-06
帝国的流亡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读完这本当下名声正隆的书,谈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作者写作此书的切入点很好,但由于其英年早逝,故而在许多方面虽然构筑了大纲,却没有来得及细细展开,例如方以智、王夫之的事迹诗文描述得过于疏浅,同时在全书整体的结构上依然显得有些突兀。最后在资料搜集的完整性上也有些...
评分读完这本当下名声正隆的书,谈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作者写作此书的切入点很好,但由于其英年早逝,故而在许多方面虽然构筑了大纲,却没有来得及细细展开,例如方以智、王夫之的事迹诗文描述得过于疏浅,同时在全书整体的结构上依然显得有些突兀。最后在资料搜集的完整性上也有些...
评分读完这本当下名声正隆的书,谈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作者写作此书的切入点很好,但由于其英年早逝,故而在许多方面虽然构筑了大纲,却没有来得及细细展开,例如方以智、王夫之的事迹诗文描述得过于疏浅,同时在全书整体的结构上依然显得有些突兀。最后在资料搜集的完整性上也有些...
评分原载《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14年3月30日。 《帝国的流亡》是一部“作者已死”的残缺之书,目前的成书状态,恐非作者张晖所愿意呈现的,却自有其残缺的真实。这就好比诗歌载录历史,从来就充满着残缺甚至扭曲,却建构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积累,从而也塑造着历史。 ...
评分家中的兵隳之后,我坐在蒙尘的角落里,像是那头一直隐形的大象,开始读校友张晖的遗著《帝国的流亡》。一章残缺的诗史。黍离仓皇,犹忆教坊,特别契合情境。 对丧乱的情境,我总感到亲切。例如我的正经工作就是见证敝司大厦之倾,巨轮之覆。我有一次把“眼见他楼塌了”起进了国...
图书标签: 历史 张晖 明清史研究 古典文学 明清史 古典文学及研究 文学研究 诗
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本书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士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本书上编“诗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和士人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最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流亡中的诗歌”返回诗学主题,意在讨论诗歌对于南明士人来说,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在考辨文献的基础上进入士人的生命史,探寻他们为什么选择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态下所发生的种种境遇,设身处地的体会传统士人在困境中的痛苦抉择,还有他们身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
这部英才早露的著作是未完成的遗稿,现在成书的部分,基本实现了作者原拟目录的六七成。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作者的研究意图和核心论旨,在书中已经完全展现出来了。根据记录,张晖最后一次的修改保存到他猝然去世,仅相距四天。张晖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但书中新鲜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正如同他拼命治学的精神,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启示、激励和感动!
对不起维舟的吹捧,虽然这种恭维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场面话”
评分若无求死之心、必死之心,则所谓殉国只能称为遇难。有明一代,文章不及汉唐宋远甚,而气节独高千古,良有以也。
评分对不起维舟的吹捧,虽然这种恭维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场面话”
评分为了纪念英年早逝的作者买了电子版,虽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看了部分
评分按时间来说,还是晚明到南明之际的诗人社交,没有看出什么帝国的影子。整体框架太历史学了,加一点浪漫笔调的渲染,不太能看得出有什么文学史研究的必要,难道比历史学者更会读诗,就是文学研究的家法么?
帝国的流亡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