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瓦格纳(Izabela Wagner),社会人类学家,现任波兰华沙大学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兼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社会运动研究中心研究员。她还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和复旦大学访问教授。
作者出身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则是音乐教育领域的 教授。受父母影响,她从小练习钢琴。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之前,伊莎贝拉于198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波兰波兹南音乐大学(Music University in Poznan)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此后,她在法国南特音乐学院任教,还曾于巴黎教授私人钢琴课程。1996年,她进入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以该学院最佳成绩毕业。本书正是基于作者博士论文(法语)的英语版(由作者本人整理)所译。
伊莎贝拉的儿子也曾是一名独奏学生。如她本人所写,这正是她研究的起点,却也给其田野调查带了额外的自我挣扎和烦恼。她时常在母亲和社会研究者两个角色间左右为难。然而,能兼具深厚乐理和社会学理论、并以人类学视角深入剖析古典乐界复杂社会关系的学者,除作者本人外恐怕难出其右。
译者黄炎宁,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学士,复旦—伦敦政经学院全球媒体与传播双学位硕士,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传媒学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和语义流变。
发表于2024-11-02
音乐神童加工厂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作者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了成为顶尖独奏家的职业之路,从儿童到长大的。作者提供的信息让我叹为观止。描绘了音乐界的内幕和不为人所知的相信内容。作为一个儿子在学琴的家长,书让我知道了儿子音乐成长之路怎么选择。以及所以选择的利弊。
评分这本书描述了独奏小提琴的教育,以及独奏小提琴家的成长过程。他们从很早的时候就要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并得到“神童”的社会认可,然后师从更高级的名师直到“毕业”。这些名师为小孩子提供的课程并非普通的音乐导向性课程,而是面向职业方向的独奏课,目标就是把小孩子培养成...
评分嘉宾:伊莎贝拉·瓦格纳教授(本书作者)、田艺苗(音乐作家,作曲博士) 主持人:首先感谢大家在尼伯特台风过境的时候来这里听一听舒伯特们的成长故事,也感谢建投书店的大力支持,能够在黄浦江畔最美丽的书店开始这场活动,非常感谢他们。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是一位出...
评分20世纪90年代,欧洲某国首都,座无虚席的音乐大厅,某国际小提琴大赛的闭幕式上。按照惯例,获得前六名的选手,有机会在颁奖仪式上,演奏一首曲子。名次最低的选手将率先登场,而冠军则是最后的压轴。然而,当场却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乐队骚动、评委愤然、观众燃爆的事件。 排名...
图书标签: 音乐 人类学 社会学 教育 音乐社会学 艺术 音乐神童 田野调查
*首次展现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模式
*用法语、俄语、波兰语、英语进行的第一手采访
*访谈了90位小提琴手、建立了339位独奏学生档案
*分剖独奏职业的国际化、天才演奏家的低龄化等
*消除音乐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认知隔阂
*讲解大师班在晋级、精艺、扩展人脉等方面的运行规则
*关注评委、指挥、伴奏者、音乐会组织者、乐器修理师、音响师、经纪人等少为人知的重要角色
*音乐教育不仅有关乐器技艺的练习与打磨,更是一次社会化过程
————————————————————————————
19世纪的意大利曾有这样一则传说: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把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由此换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你是否也曾好奇,马友友怎样成功书写他的传奇;朗朗又如何横空出世?本书虽以小提琴界为研究主体,却意在展现整个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 野心勃勃的家长自作主张,引 领孩子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他们与老师合作,力图让年幼的孩子克服爱玩天性,苦练乐器。老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有乐理和演奏技巧,更包括独奏界的处事规则和人脉资源。他们甚至亲自为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演出机会打通关系。指挥、经纪人、小提琴制作师……一个又一个角色在独奏教育中逐渐登场。然而,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长和学生时而脆弱、时而炽热的梦想;尽管他们都清楚,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走通这条独奏之路。
在近二十年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乐器训练中,独奏学生不仅需经历自我怀疑和彷徨,更要苦苦寻觅进入古典乐市场的契机——师从一位独奏大师、赢得一场重大比赛,或是一把稀世小提琴…… 没错,他们的成功亦有模式,远非天赋异禀和精通演奏那么简单。
名家推荐:
一流的民族志观察、扎实的社会学分析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共同组成了这本书。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复杂、且有些残酷的世界——小提琴表演界;而这与我们从报纸上读到的截然不同。此书没有像如今大量存在的那些社会学著作一样,陷入无止境的文献引用和理论堆砌之中。作者运用另一种方式,将理论分析与事例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我从书中得知,原来乐器修理师、收藏家、音响师以及资助者都是漫长、曲折的独奏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力量。只有堪称非凡的田野投入才能带给我们如此丰富、完整的信息。
——霍华德S .贝克 (Howard S. Becker),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越轨社会学、艺术音乐社会学家,“标签理论”奠基人。
这本书显然是迄今为止对于古典音乐表演家们最杰出的研究。如此深度的民族志考察和研究模式,短时间内难有其他学者能望其项背。如果说E.C.休斯(E.C. Hughes)和霍华德•贝克开启了对职业社会化过程予以民族志研究的传统,那么本书作者为该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复兴。我相信,此书将吸引类型广泛的读者:那些研究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音乐表演和音乐史等领域的学者自不必说,还包括古典乐从业者——他们将从作者的叙述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渴望把孩子送上音乐道路的家长和老师们。
——保罗•狄马乔(Paul DiMaggio),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曾任该系首席教授。
真是好书。同情小贾。没有他我也不会读这本书。感谢小贾。
评分作者最后说:实际上,这本书并不适合所有人阅读——其一是依然怀抱独奏梦的理想者。
评分19#188 薄荷书系里目前最喜欢的一本。作者是独奏学生的家长,花了十年完成这个田野调查,全面而详尽的呈现了琴童的自幼开始的职业道路。从其中看到了郎朗、李云迪、沈文裕的影子。也包括其他类似职业。他们的经历恰恰都是典型的。
评分作为一个曾经的琴童,读完了还挺耿耿于怀. 不过当年国内的大环境不如西方世界,音乐系统培养的体系不健全,我们用的手风琴大部分练习曲的曲谱都是钢琴曲谱再编曲,有一部分老师直接放弃左手和弦的教学. 看完此书,还是感慨朗朗爸爸的坚持,郎爸的眼光远超同时代的国人30年水平,特别是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的改革开放初期,啧啧称奇...PS:1.吐槽这本书的注释,居然把放在每个章节后面,需要看注释的时候还得一番查找,这要是电子版本的,绝对会刷吐血. 2.中间人物人物采访口述过于冗长,可以用数据总结概括. 综上,有意走音乐专业道路的家庭,可以把此书当工具书看待.
评分非常扎实的田野,因为作者本身是琴童的家长,所以有更加独特专业的视角。对于音乐培养中的阶级、分层、个体作用和关系网都做了很好的梳理和判断。基本上来说,一个琴童能成为郎朗那样的音乐家,天时地利人和,老天爷赏饭。
音乐神童加工厂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