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1899年8月24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随家人旅居欧洲。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1925年出版第一部随笔集《探讨集》,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逐步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代表诗集《圣马丁札记》、《老虎的金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随笔集《永恒史》、《探讨别集》等更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译有王尔德、吴尔芙、福克纳等作家作品。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获得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福门托国际出版奖、耶路撒冷奖、巴尔赞奖、奇诺·德尔杜卡奖、塞万提斯奖等多个文学大奖。1986年6月14日病逝于瑞士日内瓦。
发表于2025-02-24
诗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豆瓣上的豆友发了一封邮件给我,要与我讨论博尔赫斯。他的论点是,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博尔赫斯,尽管我们不断读他的书,耳闻他的轶事,景仰他伟大的人格,敬佩渊博的学识,但这些只会让我们距离他越来越远。他可能说的是对的,我们没人能理解博尔赫斯,毕竟他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评分豆瓣上的豆友发了一封邮件给我,要与我讨论博尔赫斯。他的论点是,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博尔赫斯,尽管我们不断读他的书,耳闻他的轶事,景仰他伟大的人格,敬佩渊博的学识,但这些只会让我们距离他越来越远。他可能说的是对的,我们没人能理解博尔赫斯,毕竟他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评分看标题起得如此学术,其实我只是想把其文中实在精妙的隐喻集中起来慢慢思考而已。 博老在行文中并没有涉及到“隐喻”与比喻的区别。而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汉语中的隐喻总是与“暗喻”相通,就是一种不直接的比较。为此,我还特意去查了维基百科,将“明喻”和“转喻”(类似...
评分[比喻] 所有的词汇原本都是比喻。文字起源于具象而非抽象。 "He (Kafka) really wanted to write a happy and victorious book, and he felt that he could not do it. He might have written it, of course, but people would have felt that he was not telling the truth. ...
评分从有韵诗到无韵诗,从素朴的诗到感伤的诗,从格律诗、自由诗到散文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是风格还是修辞,是题材还是意旨,人们都可以遇到大相迥异的诗,到底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这个永恒的“诗之迷”,是每一个爱诗的人尽力寻求的终极真理,也是每一个讲述诗学的人所面对...
图书标签: 博尔赫斯 诗歌 文学评论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文学 拉美文学 外国文学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能不能不将书里的诗歌片段翻译成中文?简直毫无美感,跟博大师的解读搭不上边
评分演讲集,没什么新观点。
评分博尔赫斯1967-1968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的六场诗学演讲,畅谈诗的定义、文字与隐喻、史诗的过去和未来、诗歌翻译、诗歌的地位和诗人的信条等,他博闻强识,纵论古今挥洒方遒,而且,真诚得让我吃惊。同时,他的观念也不乏傲慢和偏见(为数还不少),某些方面他的视野谈不上宽阔,他心目中的美的文学大致都属于日耳曼语系(还有他的母语文学),某些方面他观点暧昧(这种谨慎与他的偏激直接,显得格格不入)。他认为诗就藏在街角的某处(所谓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对激情与喜悦的符号表现;人们应该抛弃历史观和自我意识的束缚,从“当下”进入诗歌的审美与创作,因此,对意义的追寻不再重要,忠于自己的想象则是(他求诸自己的)诗人的首要职责;文本的最终完成需要依靠读者的合作(某种程度上,误读就是文学的生命和魅力所在。或说不存在误读)。
评分那时他几乎已看不见,所以引述的诗都是凭记忆信手拈来...非常博雅的谦卑了。关于隐喻和翻译两章很能解答疑惑,隐喻最初的缘起太美妙「我希望化为夜晚,这样才能用数千只眼睛看着你入睡」;逐字翻译带来陌生化符号感,几乎同于布鲁姆的坚持。
评分图书馆翻的,文字皆比喻
诗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