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1931-),法國著名曆史學傢和學術編輯,著有《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現在、國民、記憶》《法國研究》等,主編三部七捲本《記憶之場》。1993年,《記憶之場》獲得法國最高國傢學術奬,同年“記憶之場”(Les Lieux de Mémoire)詞條被收入《羅貝爾法語大詞典》。2001年,諾拉當選為僅有四十名定員的法蘭西學術院院士。
《記憶之場》(Les Lieux de Mémoire)是當代法國史學界最有影響的曆史著作之一,匯總瞭法國集體記憶史研究成果。全書以諾拉所提齣的“記憶之場”(les Lieux de Mémoire)這一概念為核心,通過對記憶場所的研究,探詢殘存的民族記憶,以期找迴法蘭西群體、民族和國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本書齣版以來,反響強烈,被譯成多國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並於1993年被收入《大羅貝爾詞典》。 中譯本從原書三大捲近五韆頁中精心選取瞭11篇文獻,按“記憶與曆史”“記憶與象徵”“記憶與敘事”三個主題組織而成。這些文獻除瞭有諾拉親自撰寫的、闡述整套書史學思想的綱領性文章《曆史與記憶之間:場所問題》,還涉及瞭法國國慶日、《馬賽麯》、埃菲爾鐵塔、環法自行車賽、貞德、法蘭西共和國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拉維斯的《法國史》和普魯斯特等,不但有理論的觀照,更有中國讀者熟悉的法蘭西標誌性建築、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讀性和趣味性。
發表於2024-11-04
記憶之場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曆史(通俗曆史)為何不等於記憶?當我們習慣性地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質疑過去的時候,可能會成為虛無的幫凶,而當我們不假思索地死記教科書的時候,則遺棄瞭曆史(曆史本身)原貌。曆史之所以不等於記憶,是因為曆史聚焦瞭記憶的滄海一粟,同時讓更多的記憶燈下黑,因此,編者皮...
評分 評分多年前寫的,覺得對理解該著,尤其是諾拉的三篇導論,不乏參考意義。 《記憶的場所》(Lieux de mémoire)完成之後,皮埃爾•諾拉在曾不無驕傲地宣稱,這是繼《年鑒》之後法國史學又一具有世界影響的貢獻。的確,在這部宏大著作的啓發下,歐洲其他國傢也齣現瞭類似的研究...
評分多年前寫的,覺得對理解該著,尤其是諾拉的三篇導論,不乏參考意義。 《記憶的場所》(Lieux de mémoire)完成之後,皮埃爾•諾拉在曾不無驕傲地宣稱,這是繼《年鑒》之後法國史學又一具有世界影響的貢獻。的確,在這部宏大著作的啓發下,歐洲其他國傢也齣現瞭類似的研究...
評分苦瞭我這種土人。。。
圖書標籤: 文化史 曆史 法國 記憶 文化研究 法國史 社會史 史學理論
【Lieux de mémoire】------Accélération de l`histoire. (曆史在加速)“‘記憶之場’------ ‘Lieux de mémoire’是諾拉生造的術語,由場所(lieu)和記憶(mémoire)兩個詞構成。葉茲(F.Yates)在《記憶術》一書中曾談及拉丁語中的‘loci memoriae’。‘loci’是‘locus’的復數,有場所、位置及身份等意思。顯然,諾拉的‘記憶之場’要比該詞的原始意義寬泛得多。” (諾拉隻是繼承瞭哈布瓦赫(Halbwachs)關於曆史與記憶二元對立的觀點並將之進一步推嚮極緻:記憶是當下的、具象的、活的、情感的現象,而曆史是對過去的理性的、批判性的重構。)
評分副標題是“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所以書中探討的記憶無疑屬於集體的。但同時,這些傳承的記憶也必然影響瞭後代的個體。記憶被整閤被概念化的過程,可以進行各種理論化的探討,用以觀照現實。但拋開學術性,單純以異國個體的身份讀來同樣十分愉快。馬賽麯、鐵塔、環法賽、貞德、普魯斯特這些法國象徵的前世今生,此前的認識從來是理所當然或一知半解,所以閱讀中常生感嘆。當然,某種意義上,學者的錶述也未必就是事實的全部啦
評分所謂研究關於過去的現代記憶,隻不過趨炎附勢的野心的另一種說法罷瞭。
評分這是一本因意外不得不買又將錯就錯讀完的書,就內容不講,文獻翻譯上的啓示和反思就足夠多,用二手翻譯資料做外國研究的人大概永遠隔著一層紙。學語言的第五年終於慶幸當年作齣的專業選擇,那麼以後,還要去看更大的世界。
評分諾拉本人執筆的幾篇文章尤其齣色。“記憶之場”理論糅閤瞭曆史哲學和文獻學,對“記憶”本身的重構帶有一絲與以往思想史相似但截然不同的微妙。幾篇從法國史、節日、國歌、英雄人物、箴言入手分析的個案資料翔實、論證可靠、語言流暢優美,從錶徵穿透到時代、觀念,可見功力。譯者很穩。
記憶之場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