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现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毕业,曾留学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评论、研究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西蒙、罗伯-格里耶、萨冈、昆德拉、勒克莱齐奥、图森、艾什诺兹等人的小说、戏剧、诗歌作品。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发表于2025-04-10
等待戈多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爱斯特拉贡: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贡:咱们在等待戈多。 …… 爱斯特拉贡:他应该到这儿啦。 弗拉季米尔:他并没说定他准来。 爱斯特拉贡:万一他不来呢? 弗拉季米尔:咱们明天再来。 爱斯特拉贡:然后,后天再...
评分“我们走吧。” “我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我们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没见过不认识的戈多,戈多没有来但等来一个他的信史的小男孩...
评分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刻,我关掉所有网页,谷歌百度搜索,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评论和观点。也许不该给任何文学作品戴上高帽子的。大多数人信奉“考据派”和“求实理论”,他们说,《等待戈多》是部后现代主义的扛鼎之作,是荒诞剧,讨论了什么呢,大概是等待,大概是虚无,大概是...
评分《等待戈多》的剧本我翻了两三遍,,真是无聊透顶。看了一些诠释,觉得各种符号隐喻解释得牵强附会,毫无道理。我看第一遍时就有了一个自己的解释:戈多就是死亡。等待戈多就是等待死亡。戈多必然到来,在那棵树下。人不免一死——与戈多相会。至于戈多什么时候来,怎么来,等...
评分小说是如何切入人的?就一个故事而言,它呈现的不是全体的人,不是人的全体,而是人的切面(至于最后出来的效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那是另一回事)。甚至,是人体内的一个小黑点,一块组织,一个细胞,一个疼痛的针尖。 故事就是从这个小黑点生长起来的。或者说,故事只能从这样一...
图书标签: 萨缪尔·贝克特 戏剧 荒诞派戏剧 爱尔兰 贝克特 外国文学 爱尔兰文学 文学
《等待戈多》用法文写成,于1953年1月5日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由罗歇·布兰导演,引起轰动,成就了萨缪尔·贝克特,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作为荒诞派戏剧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作品,《等待戈多》也成了20世纪戏剧创作的巅峰和典范。
在这部剧中,两个流浪汉一直在乡间的小路上等待戈多,他们日复一日地等待着。没有人知道戈多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等待他。他们不知道,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这版设计很棒。读到最末居然渐感哀愁,后劲很足的哀愁。每个人皆囿于可怜且无可奈何无力挣脱的人生,等待等不到的人,遗忘过去并且无法把握未来。厄运会骤然降临,肉体的苦难和精神的苦难总之都难以承受,而我们唯有一边目送他人的厄运一边麻木地在自身的厄运中揪住莫须有的希望。把最后的萝卜给我吧。
评分妙极了!!!我爱这本书要从中学课本开始,那时候什么也不懂,看到一个选段就莫名其妙的被迷住了,那种很难说清道明的吸引力,如今看了全文更没有失望。没有意义却默认要做的,度过的却没有其他人见证存在的时间,不如我们在这里吊死吧?明天好了,明天如果戈多也没来,我们就带一根好一点的绳子来。
评分荒诞派戏剧必读的经典之作。日复一日的无意义,生活本来就是一片荒芜,醒来之后机械的重复,一切止步不前。这就是后现代主义作品里惯用的主题——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然一片荒原。
评分一个译本上译到“人们都是没知识的混蛋,像猴儿一样见什么学什么”,对照了这个译本,上面写的是“人们都是傻瓜蛋”。/ 对幸运儿的命名有些疑惑,查了一下,贝克特说:“我认为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已经无所期待”,豁然开朗。/ 戈多就是个符号,它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不是任何人,在心灵缺失的当下,戈多只是个寄托,可以被赋予任何的含义,而我们一旦坚信了这个被赋予的意义后,我们就沉迷其中,就像真的有那么回事呢。幻想家的幻想,西西弗斯的巨石。
评分荒诞派戏剧必读的经典之作。日复一日的无意义,生活本来就是一片荒芜,醒来之后机械的重复,一切止步不前。这就是后现代主义作品里惯用的主题——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然一片荒原。
等待戈多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