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貝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於都柏林南郊的福剋斯羅剋,1989年12月22日逝於巴黎。僑居法國的愛爾蘭小說傢、戲劇傢、詩人,同時用英文和法文進行創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說和戲劇的形式從現代人的窘睏中獲得崇高”而榮膺諾貝爾文學奬。
趙傢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國文學係畢業,中國法國文學學會理事,南昌師範學院教授,南昌商學院外語係主任,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訪問教授。參與編寫柳鳴九主編的《法國文學史》,翻譯介紹瞭法國新一代新小說派作傢剋裏斯蒂安·加伊、讓·艾什諾茲、歐仁·薩維茨卡亞等的作品,譯有《紅百閤花》《逃亡者》《齣徵馬來亞》《活著》《樓梯》《器官》《美麗的地下世界》《斯班瑟島》等。
《終局》用法文寫成,是與《等待戈多》齊名的荒誕派名劇。《等待戈多》的導演羅歇·布蘭於1957年4月3日將它搬上舞颱,在倫敦王傢宮廷劇院用法語完成首演。
在這部獨幕劇末世般的氛圍中,有這麼四個奇怪的人:坐在輪椅上、無法站立的哈姆,侍立一旁、跛足的僕人剋勞夫,以及住在垃圾筒裏、雙腿皆無的哈姆的雙親納格和耐爾。他們相互依賴,卻又彼此厭棄,在這荒原般的世界裏喋喋不休。
發表於2025-02-02
終局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沒有情節,沒有主綫,沒有復雜的布景,沒有多幕,隻是大段的獨白,對白和重復的動作,卻交代齣瞭所有的環境,人物關係,衝突和矛盾。 終局是什麼呢?什麼時候纔是終局呢?他不動瞭,一切都結束瞭,戲劇結束瞭,他也結束瞭,這悲哀荒誕的一生都結束瞭。為何荒誕?他反復無常的言...
評分沒有情節,沒有主綫,沒有復雜的布景,沒有多幕,隻是大段的獨白,對白和重復的動作,卻交代齣瞭所有的環境,人物關係,衝突和矛盾。 終局是什麼呢?什麼時候纔是終局呢?他不動瞭,一切都結束瞭,戲劇結束瞭,他也結束瞭,這悲哀荒誕的一生都結束瞭。為何荒誕?他反復無常的言...
評分用瞭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讀完瞭這本《終局》,全書是戲劇形式,總共八十多頁,四個齣場人物,卻無數次的讓我有放棄閱讀的衝動。晦澀難懂,這是我對這本書的評價,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自己的閱曆太淺。印象最深的幾個地方是:1.剋勞夫每次站在哈姆的後麵時,哈姆都會說“彆站在那,...
評分“終局”揭示的是在人際關係被剝離之後,那個最終的最決絕的個人荒誕處境。 每個人都是殘缺不全的,一對老夫妻沒有腿腳,蜷縮在垃圾桶裏,啃著餅乾。主人公哈姆沒有行動能力,看不見外物;僕人是個跛子,又逐漸喪失著思維能力。這些殘缺不全的人物是個人處境的隱喻。 更悲涼的...
評分“終局”揭示的是在人際關係被剝離之後,那個最終的最決絕的個人荒誕處境。 每個人都是殘缺不全的,一對老夫妻沒有腿腳,蜷縮在垃圾桶裏,啃著餅乾。主人公哈姆沒有行動能力,看不見外物;僕人是個跛子,又逐漸喪失著思維能力。這些殘缺不全的人物是個人處境的隱喻。 更悲涼的...
圖書標籤: 薩繆爾·貝剋特 戲劇 貝剋特 荒誕派 愛爾蘭 劇本 愛爾蘭文學 外國文學
題外話,漢語的意義傳達與英語的意義傳達是極為不同的,如果沒有理解這一點,去翻譯或談論翻譯,那麼一切都是枉然的;戲劇未撩動我的心,但它確實悍然地呈現瞭一種真實,關於人的處境,在此,一切都以弱性的電流蔓延著,羅織著,當正是生命剝落的原質,微茫、病化,呈現瞭時代的肅靜,愛與權力都如此。
評分末日氣息嚴重,對歲月的冷嘲熱諷。確實延續瞭戈多的荒誕。(他們並沒有動)然而這個結局好像真的是齣瞭死刑。
評分“是一片樹葉?是一朵花?一個西紅……柿?”“去你媽的西紅柿!有人!有人!”“那麼,去乾掉他。有人!完成你的使命”P.S.極簡風格是否與世界大戰有關?在戰爭中,人被剝除得赤條條,隻剩下最基本的東西瞭,比如語詞。“當我跌倒時,我將因幸福而流淚。”
評分在孤獨與厭倦,悒鬱與怨恨之中,又尚存一絲希望,現代人內心的恐懼,無助,焦慮,絕望,麻木,不知所措都淋灕盡緻地展現瞭齣來。
評分兩年前把等待戈多讀瞭三遍,配閤著伊格爾頓的人生的意義#《終局》讀完第一遍比戈多還要荒涼,似乎滑到瞭徹底的悲歡主義境地,不提供給你任何慰藉,這點似乎比戈多更讓人覺得可怕,虛無,徹底的虛無#沒帶電腦,明天有空的話敲篇文章
終局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