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当代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家。193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1941年,为躲避日益升级的中日战争,随全家离开中国。1953年,安德森进入剑桥大学求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与英法文学;1958年远赴康乃尔大学投身乔治,卡欣门下,专攻印尼研究,之后又将研究 目光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1983年,出版民族主义研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泰国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其实可以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也可以参阅叶普·列尔森的《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或者其他学人的著作。由于我现在住院,手头资料匮乏,因此以下叙述基本以安(liu)德(zhong)森(jing)为主。 中世纪以后拉丁文的衰落与宗教革...
评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象的共同体》是研究民族产生、发展以及民族主义兴起的一本深有影响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进行了定义和阐释,进而从这个视角出发探究了民族之所以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的各种要素,包括...
评分 评分之一:民族是什么 民族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在谈论民族的概念与定义时,引用了一些学界对民族以及民族主义的既有看法: 同情民族主义的学者汤姆·奈伦在《不列颠的崩解》一书中如此写道:“‘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病态。如同...
评分本书可谓民族主义言说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它打破了民族主义解释中的客观要素决定论,强调民族认同中的主观能动的一面,尤其突出“印刷资本主义”在整合民族认知上的决定性作用。安德森的民族主义论述,处处打上了殖民地经验的烙印,不夸张地说,“想象的共同体”之所以可能,正是帝国解体和殖民主义衰落的产物,正是殖民地的“弃子”或被奴役状态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新的社群认同的创造。但安德森的“想象”理论对中国这种原生性的民族主义的解释力则较弱,他的书中也缺乏对中国经验的深度关照(要说深入理解这方面的中国经验,还是葛兆光教授的《宅兹中国》讲得透辟)。本书文辞华丽,叙事极其精彩,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资本”,以学术界同行评议的话语来说,堪称“优雅”。推荐!
评分建构但并不虚幻。此版比之前大陆版多了些内容,但肯定还是有所取舍的,如安德森在末章评价了几乎全世界的译本唯独未评价大陆版,实在不可思议。
评分用小说来做社会学分析,安德森的论述过程简直是玄学
评分没有觉得这个译本有多好,可能是原作英文书写的缘故,长句,长短句夹杂翻译腔有浓重。Amazing!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佩里·安德森是两兄弟,总之,两兄弟的风格就是超宏观书写的瑰丽风习作。加之本人世界主义的出身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经验,一定程度给予了“臆想”经典之作的说服力。“民族主义先于民族产生,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尽管如此,仍需借助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技术中介印刷术的推波助澜作用。如何论证这一“想象”或曰“人为的创造”,但又不是官方意识形态操纵的幻影和激情?作者必须对两者做出区分,如今,区分两者如何可能,确有必要?局外人的视角和过量的倾注同情,作者矗立骚乱街头,“你不要害怕,跟你无关”,或者适合大器晚成的安德森另一职业可能是战地记着?众多的港校和西方大学,社科楼一定不会缺少南亚-东南亚研究中心
评分建构但并不虚幻。此版比之前大陆版多了些内容,但肯定还是有所取舍的,如安德森在末章评价了几乎全世界的译本唯独未评价大陆版,实在不可思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