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超,女,福建福州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本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博连读,2013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基层社会与劳工政治。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史林》《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阶级身份与上海工人的物质生活研究(1949—1965)”(14CZS022)。
发表于2024-12-22
动员与效率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经济史 计划经济 中国当代史 历史 社会史 中国研究 上海 林超超
中国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给后人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发现同时期国家在追求效率上作出的努力。林超超著的这本《动员与效率(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认为,1949年后的中国是在短缺的社会资源基础上实现其工业化诉求的,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示了中国计划经济和劳动激励的独。以生产指标构筑起来的指令体系和赏罚体系,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器;对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式的生产动员方式的青睐,是国家常用的一种针对劳动者个人的激励办法。然而,这种激励机制在换来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是不可估量的效益流失。
关于49年后政治经济学最好的作品之一。
评分作者很细致努力地考察了一个很值得探索但又因为意识形态的迷雾而被“忽略”的议题。一方面指出了中国计划经济相比于苏联的落后,另一方面指出了这种“落后”的客观背景及其真实存在的效率和浪费——当资本和技术缺乏,对劳动的动员成为了一个支点。几个有趣的点和问题:【1】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未能成型的综合原因值得更深入的分析;【2】其中提到的60年代试办托拉斯的内容很值得探讨;【3】总体而言其实有些虎头蛇尾,CR前的史料基本来自于第一手资料(档案馆、新闻报道、杂志),CR及其后的部分则多用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史资料,对CR期间的工业组织模式及效率,以及改革开放的具体历程的分析都还比较浅;【3】东北如果例外,究竟例外到什么程度(真心期待一部细致的东北计划经济研究);
评分过程描述相当不错,一些细节材料非常有趣,深度研究的有意义的尝试,black files 合辑。 数量赶超与专业化管理在文革前经济发展中相互较劲,最终让经济发展完全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文革前发展工业中因为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差异(为了数量,工厂扩充产能,结果造成质量低劣加之能源不足,辅料不足,产量实际上也无法真正长期的增加,另外工业对农民工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农产品的巨大需求,这是农业大跃进发生的前提条件,而后又数次反复,大跃进之后文革之前数年间产量与专业化管理的冲突又数次上演)出现的工人扩招和下岗相交替的奇异现象,另外工厂部分工人的临时工背景以及对同工同酬的诉求也是文革造反派借政争突起的原因,在这点上无疑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此书可以称为共和国改开前经济史的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评分材料剪裁妥帖、行文精练、故事讲得好是此书的优点,不足之处是一些本该解释为什么的地方却略而不谈,比如为什么苏联式的管理模式未能推行?对于计划经济的认识似乎还不够深入。比如作者在结语提到的八十年代末在「两权分离」后国企仍然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以及世纪之交国企改革问题,实际并不是新局面,跟前文提到的「四五」期间财政包干之后反倒未能提高地方收入是一脉相承的。其他诸如「激励」问题也可以再深入讨论。我看此书最大的认识是,中国计划体制的特点是,但凡定于一尊又人定胜天时,经济就会陷入混乱、崩溃;而政策稍微回归经济规律,哪怕在计划体制下都能形成相对平稳的局面。
评分制度经济学。技术普及、组织管理与劳动激励(重政治激励,因相关干部比行政多;经济激励如计件与奖金弱;群众路线与反制度);中央下放权力增大效益与产业政策。社会主义的短缺经济(对量的需求);前三十年经济发展的低效率(管理与技术弱、政治运动、国家积累);动员(增加劳动强度,技术更新及工业大跃进由土洋并举至用土法)对经济增长的二重作用。政权初期的市场凋敝;加工订货,不动—民主改革(斗争、团结、建设);“拿摩温”;如何斗争,调研(明、暗)直到爆发;经济核算!;学徒(用工制变培训制);党,工会由政治向生产转变;庐山会议前反左倾,会议后反右;户口!;鞍钢宪法与两参一改三结合;61年工业七十条;60年试办托拉斯;四清与文革,工人造反派(临时工多),知识分子被取消;七二一大学。文革后期低工资、企业效益低下。
动员与效率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