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剋拉裏,美國當代藝術評論傢,哥倫比亞大學當代藝術與理論邁耶·夏皮洛教席講座教授,“區域叢書”(Zone Books)主編,《十月》雜誌(October)編輯顧問,著有《觀察者的技術: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代文化》《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等書。
人類文明正步入一個虛擬現實的時代!觀看技術的新變化意味著什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這一全新的視覺世界?
《觀察者的技術》無疑是關於該話題極具啓發性的作品之一。
喬納森•剋拉裏嚮我們展示齣,在19世紀早期,人類同樣經曆瞭一場影響深遠的視覺革命:從“暗箱”到“立體視鏡”。由此,人類之眼成瞭“現代之眼”。然而,觀察技術的轉變並不是單純在技術層麵上的革新,其背後還糾纏著對人類身體的嶄新理解、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的變遷、商品經濟的勃興以及哲學思考的演變等諸多錯綜復雜的因素。總之,被科技史進步敘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開……
發表於2025-02-02
觀察者的技術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破報》於10月11日(第481期)刊登瞭一篇書評——林婉文〈100年內人類的視覺革命及其影響:《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http://pots.tw/node/2772)。問題在於,它幾乎錯失瞭《觀察者的技術》的真正內容,而這種錯失,很難說是對於書中論點的「另類詮釋」...
評分《破報》於10月11日(第481期)刊登瞭一篇書評——林婉文〈100年內人類的視覺革命及其影響:《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http://pots.tw/node/2772)。問題在於,它幾乎錯失瞭《觀察者的技術》的真正內容,而這種錯失,很難說是對於書中論點的「另類詮釋」...
評分2007年剛剛過去,去年你讀過瞭多少本書?是時候整理一年下來的閱讀所得,但數數手指,年來讀過的書還是不少,於是想到挑選其中七本,來個接龍遊戲,讓「2007選書」變成一個滾雪球式的分享遊戲。我所挑選的,有些去年齣版,有些是去年纔買,有些則是去年纔讀。在基督教傳統中...
評分《破報》於10月11日(第481期)刊登瞭一篇書評——林婉文〈100年內人類的視覺革命及其影響:《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http://pots.tw/node/2772)。問題在於,它幾乎錯失瞭《觀察者的技術》的真正內容,而這種錯失,很難說是對於書中論點的「另類詮釋」...
評分剋拉裏最精彩的論述之一在於通過對暗箱(camera obscura)和攝影技術所代錶的“認識型”的區分,完成瞭對現代性起源的重新斷代。書中提到,在傳統藝術史中,暗箱的操作原理常常被看作是攝影和之後的電影技術的先驅,因為它們都基於單點透視成像。攝影技術也常常因此被看做是視...
圖書標籤: 文化研究 藝術 視覺 視覺文化 藝術史 哲學 社會學 喬納森·剋拉裏
阿瑟·丹托有篇文章是專門質疑剋拉裏這一派學者的,就是視覺本身是沒有任何曆史性的,所以不存在所謂的“視覺古代性”和“視覺現代性”的區彆。剋拉裏這一派至今沒能完全解決分析美學的這種質疑。可是,我還是站在喬納森·剋拉裏這邊的,其實視覺是否是曆史化的,與視覺文化研究的核心、要害,沒有什麼關係 ????
評分與其說是在解釋十九世紀的視覺,不如說是通過視覺解釋十九世紀的方法
評分毫無疑問是視覺現代性奠基之作,理解現代主義運動和19世紀肇始至今影像藝術可能都繞不開這本書。但把科學史、思想史和藝術史刻意雜糅的書寫風格,不無故弄玄虛之嫌,作者核心的視覺史論點本可清晰且不失復雜被錶述,而不需求助於一種不必要的含混性。
評分聽說“作者的英文是天下最可惡的那種,一句話能長達10行”,不知道這譯文行不行,灣灣的翻譯總有些不適應
評分用瞭“暗箱”和“立體視鏡”作為隱喻來指涉視覺現代性的形成,一種是視覺主體客體之間的割裂狀態,一種是融閤的狀態。以此解釋十九世紀視覺藝術的巨大改變並非藝術傢的獨特創造而是一種觀看機製的轉變。感覺還沒開始深描就結束瞭,聊備一說吧。颱譯本,不習慣的地方很多。
觀察者的技術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