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循(1978— ),四川成都人,復旦大學專門史專業博士,2015—201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問學人。現任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中國史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明清思想史和文化史。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西部項目課題各一項。代錶性論作有《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義理與考據之間:濛文通先生的經學曆程》等。
從政治或思想角度分彆對“漢宋之爭”進行的研究已經不少,本書則將此二角度結閤起來考察,並提齣新的解釋。有彆於前賢較多注意高層的統治者,本書將眼光嚮下看——“漢宋之爭”不僅是少數專業“學人”探討的學術問題,同時也是大量一般“讀書人”廣泛參與的熱門話題。“讀書人”往往因為對科舉之學抱有不同態度而沾上漢宋的意氣之見,正是他們的不斷捲入使得漢宋的爭辯成為彌漫一世的風氣。少數專業學人的“漢宋之爭”則屬於思想史的問題——當儒學發展至清代“漢學”的階段,考據的興趣被激起而難以扭轉,與義理、德行等層麵之間愈發離異乃至分道揚鑣,由此呈現齣“道術將為天下裂”的局麵。然與此同時,作為整體的“儒學”的理念依舊強固,又絕不能允許這種情況真正齣現。既難以抑止考據的興趣,又必須限製這種興趣的發展以防止它同義理、德行等層麵脫節,清代漢學(傢)始終處在這種內在的緊張之中。此即“漢宋之爭”在思想史上的含義。可以說,“漢宋之爭”是儒學在清代的新發展給自身帶來的新問題。
發表於2025-02-02
道術將為天下裂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在過往以人物和學說為中心的思想/學術史研究中,“譜係”總顯得過於清晰、整齊,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說理學、硃陸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說“漢學”與“宋學”,自然也就繞不過“漢宋之爭”。 從上世紀初梁啓超講漢學興於“反理學”,到世紀末餘英時用“道問學”、“尊德性”...
評分在過往以人物和學說為中心的思想/學術史研究中,“譜係”總顯得過於清晰、整齊,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說理學、硃陸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說“漢學”與“宋學”,自然也就繞不過“漢宋之爭”。 從上世紀初梁啓超講漢學興於“反理學”,到世紀末餘英時用“道問學”、“尊德性”...
評分在過往以人物和學說為中心的思想/學術史研究中,“譜係”總顯得過於清晰、整齊,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說理學、硃陸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說“漢學”與“宋學”,自然也就繞不過“漢宋之爭”。 從上世紀初梁啓超講漢學興於“反理學”,到世紀末餘英時用“道問學”、“尊德性”...
評分在過往以人物和學說為中心的思想/學術史研究中,“譜係”總顯得過於清晰、整齊,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說理學、硃陸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說“漢學”與“宋學”,自然也就繞不過“漢宋之爭”。 從上世紀初梁啓超講漢學興於“反理學”,到世紀末餘英時用“道問學”、“尊德性”...
評分在過往以人物和學說為中心的思想/學術史研究中,“譜係”總顯得過於清晰、整齊,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說理學、硃陸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說“漢學”與“宋學”,自然也就繞不過“漢宋之爭”。 從上世紀初梁啓超講漢學興於“反理學”,到世紀末餘英時用“道問學”、“尊德性”...
圖書標籤: 思想史 漢宋之爭 張循 曆史 清史 清學史 中國哲學 哲學
2007年張老師博士畢業,我們是他帶的第一屆新生。他上課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歡他。張老師教我如何讀書做學問,可惜我那時什麼也不懂,辜負師教。本書是他在博論基礎上十年磨一劍的作品,談基本問題,與艾爾曼餘英時等大師對話。非常精嚴,許多地方極具洞見和啓發性。
評分新銳。我更加感佩作者是真正用心的讀並揣摩史料,試圖進入清代的語境。不以前賢的意見為預設立場,不斷追問後覆之說求幾成共識問題的突破,概真正的曆史學莫不是帶著鐐銬揮灑想象力。隻反省自己,太過急躁功利瞭。
評分一本關於清代漢宋之爭的小書,作者在材料上下瞭很大功夫,論證也很紮實,不過雖然對清代漢宋之爭進行瞭兩層分疏,但感覺並不十分明晰,尤其所謂第二層漢宋之爭,實際上有點混亂,有以材料遷就立論的的感覺。當然總體把握是不錯的,許多地方都很顯功力,結論也能立得住。另外附錄部分關於濛文通治學取嚮的梳理非常不錯,強過許多皮毛之論。
評分一本關於清代漢宋之爭的小書,作者在材料上下瞭很大功夫,論證也很紮實,不過雖然對清代漢宋之爭進行瞭兩層分疏,但感覺並不十分明晰,尤其所謂第二層漢宋之爭,實際上有點混亂,有以材料遷就立論的的感覺。當然總體把握是不錯的,許多地方都很顯功力,結論也能立得住。另外附錄部分關於濛文通治學取嚮的梳理非常不錯,強過許多皮毛之論。
評分#當我們在討論“漢宋之爭”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
道術將為天下裂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