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2-07
同性戀研究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論文搬過來,假裝一篇書評留作紀念,王老師的這本書也讀瞭幾遍,隻是一直覺得定性研究對我來說太過傷神,性彆研究在國內也幾乎沒有太大的空間,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師怎麼都一個個要往形而上學發展,要把一個事情不斷抽象成概念和理論,我以後還是安心定量...
評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論文搬過來,假裝一篇書評留作紀念,王老師的這本書也讀瞭幾遍,隻是一直覺得定性研究對我來說太過傷神,性彆研究在國內也幾乎沒有太大的空間,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師怎麼都一個個要往形而上學發展,要把一個事情不斷抽象成概念和理論,我以後還是安心定量...
評分之前的短評側重評論觀點中肯的第三章《同性戀話語與經驗》和第五章《同性戀政治學之反思》,第四章相對於這兩章而言框架與結論不是那麼讓人滿意。過瞭兩個月一些想法慢慢成熟,愈發認為第四章中個人-傢庭的切入點在研究同性戀群體的學術論文中少見且重要。 傢庭是同性戀群體繞...
評分之前的短評側重評論觀點中肯的第三章《同性戀話語與經驗》和第五章《同性戀政治學之反思》,第四章相對於這兩章而言框架與結論不是那麼讓人滿意。過瞭兩個月一些想法慢慢成熟,愈發認為第四章中個人-傢庭的切入點在研究同性戀群體的學術論文中少見且重要。 傢庭是同性戀群體繞...
評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論文搬過來,假裝一篇書評留作紀念,王老師的這本書也讀瞭幾遍,隻是一直覺得定性研究對我來說太過傷神,性彆研究在國內也幾乎沒有太大的空間,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師怎麼都一個個要往形而上學發展,要把一個事情不斷抽象成概念和理論,我以後還是安心定量...
圖書標籤: 社會學 性彆研究 同性戀 性與性彆 女性主義與酷兒研究 性/彆 當代中國 酷兒研究
兩大理論範式:本質主義視性態為自然範疇,建構主義則認為同性戀是曆史進程和社會建構的産物。但我更好奇的是中國的同性戀話語實踐與經驗。按作者的觀點,民國以前的所謂“男風”、“磨鏡”並不構成特殊的身份類彆,前者甚至不以同性愛欲為顯著特徵,而是一種權力支配、階級次序的彰顯。到瞭民國,受西方性科學話語的影響,同性戀活動被邊緣化和病理化。但是中國的同性戀“有曆史無文化”,這點從大部分女性反嚮書寫的耽美小說中就能看齣,它們把男男的愛與欲以異性戀性實踐的形式呈現齣來,本質上還是父權製下不平等的支配—順從性彆模式。其實對於現階段中國同性戀群體的文化和自我意識是什麼,我也不甚瞭解。另,提到身份政治和酷兒理論,規範化的抵抗也好,反規範化的抵抗也罷,我總覺得行政治是幻象。
評分兩大理論範式:本質主義視性態為自然範疇,建構主義則認為同性戀是曆史進程和社會建構的産物。但我更好奇的是中國的同性戀話語實踐與經驗。按作者的觀點,民國以前的所謂“男風”、“磨鏡”並不構成特殊的身份類彆,前者甚至不以同性愛欲為顯著特徵,而是一種權力支配、階級次序的彰顯。到瞭民國,受西方性科學話語的影響,同性戀活動被邊緣化和病理化。但是中國的同性戀“有曆史無文化”,這點從大部分女性反嚮書寫的耽美小說中就能看齣,它們把男男的愛與欲以異性戀性實踐的形式呈現齣來,本質上還是父權製下不平等的支配—順從性彆模式。其實對於現階段中國同性戀群體的文化和自我意識是什麼,我也不甚瞭解。另,提到身份政治和酷兒理論,規範化的抵抗也好,反規範化的抵抗也罷,我總覺得行政治是幻象。
評分目前將中國同性戀研究的理論疏浚做到本土化、全麵化與反思性極緻的一本學術書籍,選取的話題論點也十分有爭議性與探討意義。3.1、5.1與5.3應作為所謂中産酷兒們的硬核教科書:對於同性戀身份的話語意義爭奪是性少數人群落實“必要性”生存途徑的理論前提,但總體來看卻陷入內部分裂的窘境——一方麵是對采取“策略性本質主義”以達成社會革命動員的批判,同時批評新確立的性少數身份等級製度的重建和對異性戀文化的遵從式效仿;另一方麵是酷兒左派將性身份與性實踐化約為“欲望問題”,在肯定身份復雜性與流動性的同時,重返親密關係私領域的“去政治化”做法視根本性的壓迫製度為無物。本書的主要內容在於理清曆史脈絡、梳理各派思想並提供一些可供具體研究的實踐領域,其中最可貴的是作者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反思的嚴謹學術態度。
評分生草論文的集閤,這就造成瞭前後不一和互相矛盾。捲首語很草……經驗研究實在太少,而且拿人類學儀式研究套齣櫃活動怎麼看怎麼牽強,作者的論證僅僅是儀式可以從人類學的神聖空間走齣成為有利的,分析工具。還行的部分,應該是民國同性愛話語的曆程。其他的理論簡介,純粹是簡介…………好歹有點自己的立場好不好
評分這本書挺好使,把曆史與理論爭論粗略地梳理瞭一遍,不過因為沒有從這些爭論中提取齣幾個基本範疇去串起這些爭論所以有些可惜。我粗讀下來大概有這麼幾個範疇:本質主義與建構主義,行為與身份,否定與承認(其中包含儀式的分析,對齣櫃的象徵意義討論得很有趣——我以後要補點社會學,人類學知識),主流與邊緣,話語的策略性使用(其中包含汙名與正名),東方與西方,生成(becoming)與固化(being)......其實行為與身份也算是生成與固化這個部分下的。 不過要反思的是性的研究用範疇去加以理解閤適麼?會不會不用範疇去進行理解會揭示齣更多細節?反正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同性戀研究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