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7日,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向年青学子们做了《科学作为天职》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对科学工作及其与信仰和职业伦理的关系做了深刻而又有现实感的界定和剖析,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了韦伯常销不衰的代表作。
为了纪念一百年前的这篇演讲,韦伯研究者李猛以“我们时代的命运” 为核心关切,编选了这本与韦伯对话的文集:不仅全新精译了演讲全文,收录了六篇韦伯同时代人对此篇演讲的批评与回应;还组织国内学人如渠敬东、应星和田耕等为文诠释韦伯当年的思考,直面当下中国日益严峻的学术体制化与专业化困局,借助经典的力量来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为学术研究寻找信仰和职业的基础。
(本体是本学期的一篇课程读书报告,略有改动) 提起马克斯·韦伯的《科学作为天职》,或许多数非专业读者首先想到的是其中一句“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1]],这句或许连本篇演讲的点睛之笔都不一定算得上的话,却长期作为入门者自励的“座右铭”,似乎大家都是狂热的...
评分在《科学作为天职》这篇演讲一开始,韦伯通过简述美国和德国的大学制度,尤其是通过对比年轻学者在其中的处境,来说明学术工作的外在情形。他罗列了大学在当时面临的一系列耐人寻味的“矛盾”。在陈述这些矛盾的声音里站着我们熟悉的韦伯,他以敏锐而沉重的口吻表达着身为精神...
评分 评分 评分在《科学作为天职》这篇演讲一开始,韦伯通过简述美国和德国的大学制度,尤其是通过对比年轻学者在其中的处境,来说明学术工作的外在情形。他罗列了大学在当时面临的一系列耐人寻味的“矛盾”。在陈述这些矛盾的声音里站着我们熟悉的韦伯,他以敏锐而沉重的口吻表达着身为精神...
触动最深的是这两句,“一个人,如果无法像男人一样担负我们时代的命运,必须告诫他,最好保持沉默。”和“在教室里面,唯一有效的品德就是朴实的理智诚实。”
评分《科学做为天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又激发了应然和实然之争。第二部分韦伯与他的时代很精彩啊,每个人都是写作大师,最喜欢洛维特那篇~这种同题论争本身就在实践韦伯所提倡的“有责任”的价值多元吧,“下判断”是自由的前提,韦伯反对不开放或保持中立的虚假伦理~
评分“面对世界无可奈何的清醒(韦伯所谓的‘清明’),以及担负这一绝望处境或必然命运的勇气(所谓‘责任伦理’),这些经常令韦伯的读者肃然起敬的品质,是这个时代仍然能以某种悲剧性的严肃,而不仅仅是喜剧或闹剧现身的最后一线证明,但它并未能证明思想本身的力量。韦伯的‘伟大’是一个问题。”
评分触动最深的是这两句,“一个人,如果无法像男人一样担负我们时代的命运,必须告诫他,最好保持沉默。”和“在教室里面,唯一有效的品德就是朴实的理智诚实。”
评分“科学作为天职”这句话实在是浪漫,在分专业之前把演讲部分看完,很清醒地认识到学术其实没那么理想化,但是忍不住被那种投身于学术的使命感与情怀所感召。然后郑重其事地在表上写下,“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我愿意用四年或更多的时间来对可能只是一瞬间的冲动背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