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天演论》揭开20世纪中国的序幕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节 梁启超的“工具论”和王国维的“性灵论”
第三节 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历史反思
第二章 最深刻的探求者——鲁迅
第一节 鲁迅前期的思想进程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第三节 《野草》与鲁迅中期思想历程
第四节 鲁迅后期思想与《故事新编》
第三章 追寻英美理念的自由主义文学
第一节 自由主义文学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先锋——胡适
第三节 学衡派
第四节 新月派
第四章 探求社会人生出路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从问题文学到写实文学
第二节 叶圣陶冰心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
第四节 周作人朱自清
第五节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许地山、废名
第五章 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个性解放与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创造社等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第三节 郭沫若的《女神》
第四节 郁达夫与其他创造社作家
第五节 湖畔派及其他抒情诗人
第六节 田汉的话剧
第六章 追寻苏俄道路的“革命文学”
第一节 “革命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文坛的理论斗争
第三节 左翼文人的创作实践
第四节 左翼文学大师茅盾
第七章 自由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安那其”探索者——巴金
第二节 老舍
第三节 曹禺
第四节 沈从文与“京派”
第五节 赛珍珠及其基督教文学
第八章 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第三节 新感觉派与海派
第四节 戴望舒施蛰存
第九章 民族主义文学
第一节 民族战争背景下的民族主义文学
第二节 沦陷区的民族主义文学
第三节 国统区的民族主义文学
第四节 解放区的民族主义文学
第十章 沿着毛泽东文艺思想前行的解放区文学
第一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二节 “新小说”创作
第三节 赵树理孙犁
第四节 整风运动与文艺创作的得失
第十一章 自由主义文学的世纪残阳
第一节 自由主义文化的困境
第二节 讽刺文学:沙汀和张恨水
第三节 钱钟书
第四节 老舍巴金
第五节 七月派文学
第十二章 现代主义文学的成熟与分化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缘化处境
第二节 “中国新诗派”
第三节 徐舒 无名氏
第四节 张爱玲——乱世尘埃里的恶之花
第五节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辉煌
第一节 新文学体制的形成与作家身份的转变
第二节 革命史诗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三节 颂歌与战歌
第四节 从“第四种剧本”到“历史剧”
第五节 散文的“诗意化”
第六节 直面现实矛盾的“右派”文学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学”
第一节 “文革文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极左文艺思潮的演进与文艺运动
第三节 文学主流话语秩序的形成及方式
第四节 走向新时期文学的艰难历程
第十五章 从现代主义文学向乡土文学回归的台湾文学
第十六章 新时期的启蒙文学
第一节 新时期的启蒙文化与启蒙文学
第二节 “伤痕文学”
第三节 “问题文学”
第四节 “反思文学”
第五节 巴金《随想录》:世纪良心的完成
第十七章 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学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西风东渐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现代化想像”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寻根文学”与文化意识的觉醒
第四节 现代主义的重新崛起——“朦胧诗”和“现代派”文学
第五节 探索剧的形式变革与观念更新
第六节 “后现代诗”与“先锋小说”
第七节 台湾文学的多元化趋势与新生代文学的兴起
第十八章 世纪末的多元化文学
第一节 多元化文学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新写实:庸常的迷醉
第三节 新历史:重写的快意
第四节 女性写作:飞翔的沉吟
第五节 台港文学:归依的游思
序言
写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我们的夙愿。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考虑到目前这一类的“文学史”已有泛滥成灾的趋势。想想内容大同小异的书已超过200部,仅这个数字就足以令我们望而却步了。然而每当我们翻阅这些已出版的文学史时,心里又多多少少地感到某种不满足。不妨设想,一个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人,当他们回首前一个世纪的文学时,他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难道他们只是想知道一大堆作品的名字,这一切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要写一部面对后代的文学史,这就是我们的写作冲动。我们想,生活在未来的人们,他们能理解我们在整整一个世纪之中面临的如此严重的内忧外患吗?他们能了解我们心中产生过的那些极为紧张的思索吗?他们能体验这一时代的先进分子在落后愚昧的沙漠里踽踽独行的寂寞吗?他们能想像出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付出如此惨重的血和泪的代价吗?他们能懂得群众并不总是聪明的,有时会犯下极其天真而荒唐的错误吗?他们能知道在商品大潮中哪些文学流派是靠出版商和作者一起炒作出来的吗?他们在阅读前人的作品时,能知道我们这些作品的同时代人心里在想些什么吗?
一句话,他们能得到真实吗?
作为一个度过20世纪大半的学者,有责任把真实的情况留给后人,特别是把真心话留给后人。那么,写文学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毕竟,文学史首先应该是人类的心灵史,中国文学史首先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探求史。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的作家们不停地思考、探求,不停地犯错误,不停地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应该按照这一思路把百年文学铺陈下来。同样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把某类文学出现的背景展现开来。当然这里必然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因为离开了个人的眼光,整部文学史仅仅是一大堆作品的堆积。
作为文学史,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价值标准的问题。20世纪的中国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政治对文学的强烈干预,一段时期,政治标准甚至成了唯一的标准。而到了今天,随着商品大潮的涌起,从民间的角度看又像是一个事事讲多元的时代,乃至人们不得不怀疑文学是否真有客观的价值标准存在。
文摘
第七章 自由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文学
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是一个极其广阔的概念,他们既不属于“左翼”文学,更与右翼御用文学划清界限。这些作家的人生哲学、文学观念倾向于自由主义,他们的政治观念则倾向于民主主义,他们的创作方法则为现实主义的。这些作家就属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多次提到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个人主义者”。作为他们的代表,毛泽东还专门提到了两个人,就是闻一多和朱自清。他们都具有强烈民主主义色彩,也有很强烈的政治倾向,与被称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胡适、林语堂显然不同。但毛泽东把他们归在一起,说明他们本质上是共通的,这与后来人们仅仅把“自由主义”当成是远离政治、根本排除文学功利性的理解是很有区别的。
在30年代,这一部分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既包括狭义的自由主义者,如胡适、林语堂,也包括民主主义者,如巴金、曹禺等人。
自由主义文学自20年代一直延续到30年代,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的持续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新文学在发端之初的根本立意。在中国新文学产生、初步发展的时期,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一度成为文学的思想底色,以此来反抗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对个体生命的禁锢和摧残。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了大批从事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从而使自由主义文学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学力量。《现代评论》派的出现,可以视为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已经形成的流派。而周作人的一系列有关自由主义文学的论述则可视为该文学流派的理论代表。当革命文学高举功利的、载道的旗帜,让集体话语遮蔽个人话语时,自由主义文学却以文学为本位、以写作为职业,并没有因为近艺术而远现实,也没有因为任个人而忘众数。自由主义文学从自由、个性、独立、主体性等立场出发,寻找和建构着自己的文学信念,从文学本位的角度来关注人生、思考人性,其中某些民主主义意识强烈的作家仍然坚持着把文学变成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工具、以批判的方式去完成启蒙使命,忠诚地履行着自由主义文学家自己所领悟到的对历史、对社会的义务。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