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发表于2024-11-21
倦怠社会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过劳时代 关于过劳的成因,前人已有论述。去年出版的《过劳时代》便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代表著作。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2005年,至今已经再版20多次,作者是个日本人。但日本的过劳问题一直没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可见过劳问题在哪个国家都很棘手。 书中论述,全世界都进入...
评分预防式治疗,即注射疫苗,也同样遵循了否定的辩证法。一小部分他者被允许进入主体,由此触发免疫反应。否定之否定,这种情况不导向死亡,由于免疫反应并未与他者直接对峙。人们甘愿对自身施加少许暴力,为了避免更大的、致命的危险。他者的消失意味着,我们生活的时代缺乏否定...
评分人类繁衍进化了无数世代,但是问题和疑惑代代相似,一个保安站在哲学地狱的入口处,经典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无数西方哲人回答了并且将继续回答,他们中的佼佼者不断引入思考的维度,因此必须在哲学史上留有姓名:苏格拉底论“爱”,康德论“理性的局限”,...
评分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价值观和典型“病症”。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由物质、科技和绩效支配的“肥胖”时代,灯塔下,一部分人在社交网络上如鱼得水,就有另一部分人因无法适应过量的社交场合而产生抑郁情绪和空虚感。 在一个匮乏的年代,人们专注于吸收和同化。而在什么都过剩年代,问...
评分先从我们生存的环境开始谈起,我们身处于一个碎片化的/信息过于丰富的社会,面对这一切,我们需要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消耗他,这本身会是一件必须的事情吗?我需要了解每一条最新的新闻吗?我需要知道每一个学科的知识吗?我需要知道当前在流行什么吗?我们现在的时代,对于这...
图书标签: 社会学 哲学 韩炳哲 心理学 现代社会 社科 德国 社會學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韩炳哲适合在闲聊时提及,不适合严肃写作与思考时参考,毕竟火箭少男101的写作姿态摆在这儿了:浮浅地搬弄一套修辞体操,抛出几个和他批判对象并非同一量级的概念(倦怠社会的描绘无论如何不及规训社会的精细全景),缺乏“深刻、专一的”思想注意力——有趣的是,这居然是他在书中对当代社会症候的描绘。最精彩的部分全部来自于引用,而很多批评都不在点上(至今还是有人迷信踩低他人获得自我认同的身份确认路径):阿伦特“劳动-工作-行动”的三分法中,并未把劳动贬为彻底去个性化的动物性进程;批评例外状态过时的同时,又悄悄把阿甘本的“拒绝发挥潜能”化用成自己的“不去做某事的能力”;对《抄写员巴特比》的解读简直不能忍,求求各位去看特里林的解读。没了阿伦特,没了尼采,没了阿甘本,没了福柯,韩炳哲就是啥也不是,反之却不然。
评分一边点头称是,一边被洪流裹挟前行。
评分因为要作报告读得仔细,快读一遍,分段读-概述一遍,分句读-写一遍,然后又汇报了一遍。好读(如果只看一遍的话),作者脑袋里的材料信手捏来,文辞也很优美。但是他写作有一个套路,就是总是引用某个人,又说对方不对,然后再肯定某几个观点。这样的写作方式可能会让人读反。还有就是某些观点会在整本书,甚至同一章节反复出现,如果读得快,就会让读者形成一种爽感,处处印证的错觉,要当心!每个章节标题都非常high(学策展的人可以用),但到实际写作的内容时,又会觉得不够深入。可以读来打开思路,但也要小心被小聪明带偏。
评分我自从开始找心理咨询师以后就开始思考的问题,也跟咨询师说过经济,社会价值的问题,但因为咨询师只想解决我个体的问题就没有多说,当然我能理解这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本书是个合集,不是都同意,但很多地方有启发性。结合当代中国的情况看这本书,会发现中国人受的精神折磨是好几重的。前现代的+后现代的都占全了。
评分微信读书借阅,已购实体书。散文化,非系统写作,作者的系统中有几个反复的主题词:功绩、他者的消失、过量的肯定性等。21世纪的精神疾病是一种由过量的肯定性导致的疾病状态。当今的功绩社会充满了自由观念和去管制化,大规模地解除了规训社会下的种种限制和禁令。其后果是彻底的去界限化和普遍的混乱无序。
倦怠社会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