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
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发表于2025-04-10
是非与曲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虽然本书是本论文集而并非“连载式”的读物,不过苏力老师的思想仍一以贯之——基于中国问题寻找中国法理。书名为个案中的法理,但苏力老师的眼光并非仅仅停留在分离的案由中,他并非用案例分析来引证或支持某一个法理命题或法学教义,也不总是急于得出一个仅解决此案纠纷的确...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细致入微”,这是法律人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当代社会人应该有的对事态度。没看之前以为这是本有关意识形态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教义论文,但真正读下去之后才发现这是本针对个案的种种细节考察,将理论联系实际,衡平各方权益的社会读物。特别适合喜欢在...
评分虽然本书是本论文集而并非“连载式”的读物,不过苏力老师的思想仍一以贯之——基于中国问题寻找中国法理。书名为个案中的法理,但苏力老师的眼光并非仅仅停留在分离的案由中,他并非用案例分析来引证或支持某一个法理命题或法学教义,也不总是急于得出一个仅解决此案纠纷的确...
评分 评分朋友硬塞给我看的,这玩意就像裹脚布,啰嗦地用生涩的词串在一起,看得想睡觉。 三个缺点,1啰嗦2诡辩3不接地气 1:医患关系,事件并不新鲜,有意思的是反映了青年以不表态来逃避责任的巨婴现状。 2:看小片是否打扰邻居,和作者的意见相左,举了一个夜晚吵闹影响居民作为对比,...
图书标签: 法学 苏力 法律 法理学 法理 社会学 法律人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以“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为研究“标本”,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极具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中国法理研究应当坚持的进路是:摆事实、讲道理(法理)、断是非。三者的顺序也不能乱。只有针对普通人确实能经验感知的事实,才能展开可分享的说理,虽然由于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不同,甚至因为自我利益的驱动,各自得出的判断并不一致。这正是本书的追求。
这是一种更生动也更开放的案例分析。虽然这些案件都已尘埃落定,但它们留给人们的思考空间仍然很大,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有关的讨论本身,仍有意思,仍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细致分析诸多个案的事实,特别是那些容易为常人忽略的“社会事实”,努力展示和揭示其法律意义和制度意义。
如果“三·一八”再来一次,苏力恐怕就是做陈西滢的那个。
评分考研期间抽空读了大半本,骗自己说是为了写毕业论文积累灵感,其实就是想读,如今补完。没想到我一开始挑的几章就是最精彩的,也可能因为有的已经读过就没那么震撼了。回过头看,最喜欢肖志军和药家鑫案的两篇。
评分苏力就是苏力,独一无二!!
评分这本书基本所有的章节我之前都已经读过相关论文,虽然有些论文写作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但再读一遍,我还是能够清楚地记得当年阅读时所感受到的“智识的愉悦”,一种分析法理而不仅仅是分析法律的愉悦。苏力老师可能是当今最容易被误解的法学家,他太不安分,打乱了本来法学界内部你好我好大家好、一致对外维护法律人尊严(其实是利益)的美好格局。不求完美的论证方式让人很容易揪住他的个把论述进行全面否定,但无所谓,正如他在跋中所言,“懂的人一听就懂;听不懂的,会说你矫情。然而,即便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如果要对苏力老师的核心观点做个概括,我想可以是这样一句话:处理权利相互性问题时,既要有法理,也要有事理;既要基于具体事实,又要有政策眼光;既要符合常识,又不能媚俗。
评分巧了,我也反法治神话,巧了,我也反对言必称希腊/外国,巧了,我也反对法律人知识垄断。但很多结论是和苏力老师有分歧的,很可能源于其中的理论预设我也不同意,比如传统的合理性,现代社会传统的有效性以及实用主义为王的理论。这些导致了本书内在的至少三组张力:民意vs反民意,实用主义(或行为功利,多处)vs法律规范(规则功利,如第一章),个体vs集体。但无论如何本书都值得四星,苏力老师仍然是那一代国内法理学界案例与法理结合得最好的那个,不同意是不同意,启发也是真启发。
是非与曲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