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维特(Stephen Witt),1979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成长于中西部,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所。曾在芝加哥与纽约的避险基金公司工作,也曾到东非从事经济发展事业。现居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作品散见于《纽约客》(The New Yorker) 。
发表于2024-11-02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一发行就入手了,冲这个题材,也冲译者在这个圈子里的理所当然和日积月累。这几天刚拿起来看了三分之一,实在是妙。故事本来就写的精彩,情节环环相扣,逻辑严丝合缝,外加翻译很精准也传神。尤其要赞的是译注的骨灰级老卵,完全展现蔡兄的硬实力,光把这些讯息整理出来就无愧...
评分亚文化、法律、技术与一部音乐盗版史 ——How Music Got Free: The End of an Industry,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the Patient Zero of Piracy, Stephen Witt, Viking, 2015 "审判长问张克东:你是搞技术的是吧?从你了解来讲,画面拦截能不能达到? 张克东:没有这...
评分一发行就入手了,冲这个题材,也冲译者在这个圈子里的理所当然和日积月累。这几天刚拿起来看了三分之一,实在是妙。故事本来就写的精彩,情节环环相扣,逻辑严丝合缝,外加翻译很精准也传神。尤其要赞的是译注的骨灰级老卵,完全展现蔡兄的硬实力,光把这些讯息整理出来就无愧...
评分第十一条记忆断片 在上一条宝丽金记忆断片《[第十条宝丽金记忆断片:老CD别扔!如果还有这些宝丽金的碟,你就发财了!]》里我提到,早年宝丽金公司的内地引进版CD唱片有一部分是在香港压制的,如今这种“港压”CD在二级市场上身价扶摇直上,而鉴别是否为“港压”的方法是在CD背...
评分图书标签: 音乐 音乐产业 互联网 文化史 文化 版权 流行文化研究 盗版
《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时代》《福布斯》年度最佳图书奖
当整个世代犯下同一个罪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过去,我们听音乐需要购买磁带、CD,那时的音乐是要付费的;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音乐居然成了网络上点一下鼠标即可享用的免费午餐!
本书作者斯蒂芬•维特花费五年时间、飞越美 欧亚三大洲写成这本“盗版音乐发展史”,抽丝剥茧,探究数字音乐盗版的真正源头。
维特从德国开始,造访了发明MP3音频格式的声音工程师们;接着来到纽约,找到捧红美国“国民天后”泰勒•斯威夫特等流行歌手的唱片业大亨;再转向苏格兰场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然后一路追查到北卡罗莱纳州西部小镇的一名CD制造厂员工,及其背后在11年时间里泄露超过两万张专辑的“音乐爱好者小组”;最后进入互联网的黑暗深处,挖掘出音乐产业从巅峰迅速没落的惊人真相。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音乐产业的故事,更是一段从未被讲述过的互联网历史。
刚看开头就知道有多刺激!
评分原版几年前读过,它更像是本小说,主要选取三个代表性人物,以三条线索围绕音乐载体的技术更替、音乐内容的盗版、音乐产业的兴衰,梅花间竹式的循环讲述彼此间的影响和应变,颇像读斗智类小说一样刺激,而且其中涉及的许多内幕也往往刷新许多既有的说法,作为亲历下载盗版音乐影碟软件的一代人来说,我们以为已经足够了解一些事实,实际并非如此。
评分作为曾经的MP3下载用户简直看得心潮澎湃
评分我就是在盗版时代听了大量的独立音乐,回想起当年全网下载最新专辑的喜悦感觉。有点惭愧。是一本好书,希望有时间能读读原版。
评分得到听书: 讲述了一段完整的盗版音乐发展史,也是一段从未被讲述的互联网史。下载盗版音乐是一种亚文化。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让音乐盗版成为一种获得身份认同和成就感的方式。除此之外,真正从事网络盗版的团体还很容易脱罪,而下载盗版音乐,则是一代人的集体行为。这也正是盗版很难追罪的原因。 第二,MP3技术超前于它所在的时代,它天生适合音乐产业,却长期被音乐行业打压,在市场上所获甚少。直到互联网时代来临,它才被文件共享亚文化团体发现,并广泛使用,但却成了盗版音乐的代名词。 第三,即使是唱片业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也错过了与科技和互联网合作、打击盗版的最佳时机。除此之外,唱片业与消费者的需求脱节也是一个原因。唱片业从辉煌到衰落几乎发生在一夕之间,却也有着无可奈何的必然。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