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越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艾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访问学者,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创新资深导师。
作为大学老师,曾与文化部、教育部、SAP大学联盟合作,培训大学教师、文化行业管理人员数百人,2016年获“SAP大学联盟创新思维课程突出贡献奖”,2017年获“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艺术组第一名。
作为创新导师,曾与团队一起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率先引入中国,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真实商业与社会问题。主要客户有:联想、⼤众(中国)、奥迪、奔驰、可⼝可乐、平安保险、德国合作组织、比利时UCB公司、德国SAP公司、法国VALEO公司、武昌区政府等。
作为⾖瓣活跃作者,⽂章受到⻘年⽤户的⼴泛欢迎,曾创造单篇⽂章12000+赞的记录。
相关专著:《设计思维创新导引》(清华⼤学出版社 2017年7⽉版),译有《创意风暴》 等。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假装达成共识?
为什么我们明明在看,却对很多事物视而不见?
当今时代普遍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坚信不疑并辛苦准备的事业,都有可能被瞬间颠覆。在这个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唯有创新者才能生存。
在过去五年中,作者及其团队从美国、德国引入“设计思维”的创新教育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创新指导,这些实践也构成本书创造力思考的基础。在培训中,作者发现大多数人的焦虑并非来自行动,而是来自“想象”,而在创新的逻辑下,唯有尝试和行动才能解决我们的焦虑。
本书的主题是“创新”,重要特征是“跨界”。可以说,当前时代所发生的任何创新,几乎都是跨界完成的,而人要具备跨界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具备完整的创新力。
跨界创新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不断反思、感受、洞察、创新、行动的过程中积蓄能量的人,才能在激变的环境中,不断提升创新化生存的能力。
时至今日,无论商界还是学界,都热衷于谈论创新。似乎我们“已然”进入了创新的时代。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大部分创新行动,其实都在“假装创新”。换句话说,以创新为名,掩饰我们内心对于剧烈变化的惶恐。借用杜克大学Dan Ariely对互联网思维的评价,如今的“创新”也好像“...
评分 评分时至今日,无论商界还是学界,都热衷于谈论创新。似乎我们“已然”进入了创新的时代。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大部分创新行动,其实都在“假装创新”。换句话说,以创新为名,掩饰我们内心对于剧烈变化的惶恐。借用杜克大学Dan Ariely对互联网思维的评价,如今的“创新”也好像“...
评分小冒坚持原创的412天 创意可以习得,灵感可以把控。 时下去观看个话剧,已经成为很多人小资文艺的消遣方式。话剧不比电影长太多,只需两到三个小时,下班随时可以说走就走。 如果有一部话剧,长达8小时——下午两点开演,上半场晚上六点结束,晚饭回来,七点半开始下半场,知道...
评分整体框架不错,里面的小知识点也能看出作者涉猎广泛,只是这类书往往无法细致得展开,无论是创新或管理,在能力的核心部分几乎都是心智结构的问题
评分hi,大家好!今天的好消息是我的新书即将开印啦! 约翰•坦普顿说:“人的思想就像降落伞,只有打开的时候才有用。” 这是一本打开之书。直到写下这些文字,我才知道自己的伞包里装了五彩斑斓的这么一大堆。 “五彩”分别对应着: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 又好像打开的五根手指,所以我给这书起了个英文名:Being Creative, Give Me Five! Give Me Five,为探索性的生活击掌吧。
评分有佳句无佳章 初读非常喜欢 越读越没了新鲜感 能感觉出作者见识很广博 但把点子转化成文字过程中 却只见模式化的写作和比较高冷的理论指导 还有名言和个人经历的堆砌 读起来有点干巴巴的
评分有一些金句,但是也仅止于“句”的层面了。感觉就是那种LIVE PPT的水准,这么想……那些听LIVE,听知识付费课的人,你们花点钱买本书看看不好吗?这里面的内容少说能做10个PPT了……
评分本土原创,比较接地气。框架清晰简洁,主要是故事、引文实在是多,如果有在单位里做培训、写PPT的需求,这本书倒是可以拿来当素材库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