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奧地利 作傢,齣身於富裕的猶太傢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遊曆世界各地,結識羅曼·曼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 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 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瞭高爾基。一九三四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和幻滅中與妻子雙雙 。茨威格在詩歌、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麵均有過人的造詣,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代錶作有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傳記《三大師》等。
法國思想傢和散文傢米歇爾•德•濛田(1533-1592),年輕時深受人文主義思想浸染,38歲時辭官迴到濛田城堡,在讀書、思考和寫作中度過瞭十年隱居生活,對身處其中的偏狹、非理性和充滿暴力的時代中的人性進行瞭冷靜地審視和思考,寫齣三捲本《隨筆集》,並因此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本書通過對濛田人生中的幾個不同階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隱居及之後的旅行等,刻畫瞭濛田這位“達觀寜靜和隱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導師”,一個在任何情境下都“竭力爭取內心自由的一位先驅戰士”的形象。
本書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後一部傳記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裏仍在從事的寫作工作之一。茨威格在寫作本書時所麵對的戰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仿佛就是濛田一生所處時代的寫照;而濛田執著的自由意識、他始終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將其看成自己所有的精神楷模,以至他在《濛田》的初稿時,曾將本書命名為《感謝濛田》。
發表於2025-02-02
隨筆大師濛田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豆瓣記錄我上次讀《濛田》是2009年,8年前。沒錯,那時候我還年輕,不經事兒。這是茨威格生命最後一段日子時期的作品。 茨威格開篇就說:“為瞭能真正讀懂濛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曆,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 當初讀,純粹是因為劉先生推薦,他熱愛濛田。可是,我...
評分不是因為濛田的傳記,而是因為是茨威格寫的,所以讀這本書。 所以對於濛田生平、思想、種種行為的描述,也可以不必那麼深究。 因為與其說是傳記,不如說是茨威格在描述一個他心目中的英雄。 當然任何人都有不堪,都有缺點,都有為人詬病的地方。但是茨威格隱去瞭一切他不要...
評分他的《隨筆集》開創瞭“隨筆”這一文學體裁的新紀元,他的名句“我知道什麼呢?”響徹數百年。有機會覓得此書,藉斯蒂芬·茨威格的贊揚之口大緻對濛田這位16世紀備受矚目的法國思想傢有瞭點瞭解。人文主義思想的浸染,尤其“內心中的自我”一說,見解之全麵,陳述之真誠,...
評分茨威格在去世前不久寫瞭這本濛田的評傳,他的創作動機很值得玩味。二戰時期為瞭逃避納粹,身為猶太人的茨威格先是移民英國,後來逃亡到巴西。他在巴西住宅的地下室裏找到瞭濛田的《隨筆集》。他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您是知道有這樣一種現象——如果我們先前閱讀一位作者的作品...
評分托夫勒把農業文明稱為第一次浪潮,工業文明稱為第二次浪潮,而我們正處在第二次浪潮嚮第三次浪潮轉型期間。不同於唐德剛的“曆史三峽論”的宏觀文明轉型,托夫勒從技術和人的個性層麵定義瞭這一轉型。他把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法則定義為“標準化,專業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
圖書標籤:
內心的自由
評分濛田在內心一直是一個模糊恬淡的存在,讀完這本書纔感受到瞭很多隱退的高手心中的那份堅定和對抗,爭取內心自由、在癲狂的世界中不遠離真正的內在自我是一個無止境的鬥爭。守住心中的堡壘的同時又去擴大城池的邊界,走嚮自己是為瞭發現自己的不足,喜歡懷疑論和人文主義思想。
評分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事物和不會失去的事物就是我們“最內在的自我”;他們提醒我們:不要為一切來自外部的、時代的、國傢的、政治的強迫行為和義務犧牲自己。 ——簡短但到位瞭。濛田的隨筆能讓茨威格特意為之著書,證明真的好。可惜我讀得不全,偶有讀過的,都喜歡,濛田確實好。
評分“為瞭能真正讀懂濛田,人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曆,不可以沒有過種種失望。濛田自由的和不受蠱惑的思考,對像我們這樣一代被命運拋到如此動蕩不安的世界中的人來說,最有裨益。隻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靈中不得不經曆這樣一個時代的人纔會知道——這個時代用戰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又威脅著在他一生之中最寶貴的東西:個人的自由——在那些烏閤之眾的瘋狂的時代裏要始終忠於最內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多少誠實和堅毅。” “他要度過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僅僅度過人的一生。”
評分直接看濛田隨筆更好些。
隨筆大師濛田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