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英国历史学家、作家、播音员、评论员,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斋浦尔文学节联合创始人。著有《仙那度》《精灵之城》《王的归程》等,曾获托马斯·库克旅游文学奖、《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英国青年作家奖、海明威奖、卡普钦斯基文学奖、法国星盘图书奖、沃尔夫森历史奖、苏格兰年度图书奖、达夫·库珀纪念奖、亚洲之家亚洲文学奖等诸多奖项。2012年,达尔林普尔担任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院惠特尼·J.奥茨客座研究员。他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居住在德里城外的农场。
★ 盟国为何能在二战中取胜?
★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力作
★ 这部军事史上的鸿篇巨制耳目一新地重释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 视野清晰、分析细致、内涵深刻
★ 多个角度细致分析盟军的制胜原因
1994年下半年,威廉·达尔林普尔再次踏上旅途。他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循着拜占庭修士、旅行家和口述历史学家约翰·莫斯克斯在公元六世纪时走过的路,探访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地区和埃及西北部地区的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 和石柱,偶遇或者专门拜访对相关历史有所了解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对历史的回溯,展现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也描摹了战乱之下普通民众艰辛的生活,亦呈现了复杂的教派矛盾、家族血仇和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对中东地区局势的持久影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流离失所的普通民众的悲悯与同情。
苏格兰艺术协会秋季图书奖获奖作品,《卫报》《金融时报》1997年度好书,入围达夫·库珀奖、托马斯·库克旅游文学奖决选名单。
一本1994年的游记,作者穿过伊斯坦布尔,沿着安卡拉,埃德萨,阿勒颇,贝鲁特,圣城,直到亚历山大港,开罗。他一路探访伊斯兰世界下的基督教世界,描绘了战乱下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及信仰冲突对中东局势的影响,甚至在约三十年前就对叙利亚内战做出了预测,随着老阿萨德的去世,...
评分电影《罗马假日》里有句台词是“要么旅游,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对于苏格兰的威廉﹒达尔林普尔来说,则将旅游和读书两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以一本书为开端启动一段未知之旅,似乎是他旅行的惯例。 1986年还在剑桥大学的作者,就以马克波罗游记为引,利用...
评分 评分在中东曾经存在过一个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的君主制国家,17世纪起被称为“拜占廷帝国”,然而历史上它自己却从未以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的名字,它的名字叫东罗马帝国——事实上,虽然它本是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却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
与拜占庭帝国曾经的繁华相比,作者的游历更多展现了这条旅途上大多数国家的战乱、以及普通民众的流离失所。拜占庭帝国的余晖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历史、宗教、教派、民族共同交织在一起永远也解不开的乱麻。
评分讲古代东方教会的修士们的生活,讲近东东方教会的现况,控诉土耳其和以色列的篇幅挺多的。有的人怕遭到报复,央求作者不要把一些冲突写进书里,却还是被作者大喇喇地写进来了……距离写作之时又过去了近三十年,不知当地的情况是否好转……
评分水准远胜《仙那度》,可能是作者随着年龄、阅历、思考的增加,著作就显得更稳了,就像此书中一站接下一站,不乱,安步当车般的行走在近东,有见闻、有钩沉、有思索,最后一章埃及站叙述了“阿拉伯之春”前的科普特人,很吸引人的题材
评分太喜欢了……写得真好T T
评分作者的出发的动机起于拜占庭文明衰退的观察,沿着当代作者的足迹考察今日的结果,先后去了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和埃及,每个地方jdt面临的问题都不尽相同,作者在考察过程中体会到jdj的东方属性,以及和ysl的联系,穿插着对各方的采访,反映出对当地问题的不同理解,实际上已经揭示了民族主义对地区的撕裂,以及在一个人口流动混杂的地区无视现实的追随理论上的过去会对社会和科学造成多大的破坏。总得来说看着很有意思,作者文笔生动,各种传闻轶事让人大开眼界,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