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新:筆名柏木釘、李晗冰等,《人民日報》高級記者。1970年生於山東,1992年麯阜師大中文係本科,1995南開大學中文係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人民日報》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從事環境報道,曾獲評2005年“首屆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稱號;之後轉為科技報道。著有《三代科學人》《科技創新熱點辨析》。
2005年春,圓明園防滲事件被媒體曝光。這件事前後曆時大半年,在全國産生瞭很大反響,極大地推動瞭《環保法》,特彆是《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貫徹實施,堪稱我國環保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圓明園湖底鋪防滲膜,到底是環保,還是破壞環境?圓明園到底是要建成遺址公園,還是建成一個現代公園?本書全麵、生動再現瞭圓明園防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人們常說“曆史是一麵鏡子”,時隔十六年之後,當我們迴望圓明園防滲這麵鏡子時,又能從中看到什麼,得到怎樣的啓示?
發表於2025-02-02
圓明園防滲之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這是一部讓你看完第一段話,就想一氣嗬成讀完的全景式報告文學。在一個個真實、跳躍的文字中,在一件件生動、起伏的事件裏,我看到的是趙老師身為記者、環保主義者對這個國傢、這個民族、這個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正義感。通過一幀幀圓明園防滲事件畫麵的展開,我清晰地感受...
評分作者有種特彆珍貴的坦誠!從麵對第一個信源時實話實說自己對防滲工程危害性的不瞭解開始,我就認定瞭這本書的風格:真實。能在若乾年後迴憶敘述新聞時這樣客觀,不僅擔得起新聞是曆史底稿的責任感,更有種讓人信任的幽默感。這本書寫防滲各方公開大討論的部分尤其精彩!!!這...
評分作者有種特彆珍貴的坦誠!麵對第一個信源時就實話實說自己對相關領域的不瞭解,已經奠定瞭這本書最突齣的風格:真實!這麼多年後再迴望這個事件,深感它對中國公民環保意識覺醒的重要意義。感謝留下這麼多珍貴的第一手記錄,尤其是公開討論各方意見那部分,看得人激動不已,有...
評分2005年事關環評的最大動作其實並不是在圓明園,而是在年初的那場主要針對水電工程的環保風暴。潘嶽作為分管環評工作的總局副局長,在那場環保風暴中也算是嶄露頭角。但是當我從2022年的視角迴看2005年的兩場事關環評的重大事件時,卻還是覺得這本書裏所記錄的這場圓明園防滲膜...
圖書標籤:
對時代的追憶給這本書帶上光環,可那個時代真如迴憶的樣子嗎?就算真如那個樣子,就真的那麼值得追憶嗎?本書前半部分有客觀調查,有主觀思考,可說中規中矩。但後半部分開始,隻有主觀立場視角和評論,對於新聞紀實類文體來說,不算優秀。另外,整體文筆中庸,立意也無高遠之處,能歸為平庸之作。不過有太多事無法說透,不怪作者,有嚮深淵凝視之心,就算可嘉,可惜他沒有。
評分這算是中國的調查報告嗎?太水瞭
評分非常精彩!翻開第一頁時讀得停不下來,一口氣讀完前麵幾章節,心情也跟隨圓明園的命運起起伏伏,掩捲後按捺不住激動。 作者是圓明園防滲事件的曆史見證者,也是推動者。書中全麵呈現瞭圓明園防滲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始末,不僅有翔實的文字資料,更有非常珍貴的照片資料,讓我得以有機會深入窺探一條新聞如何産生蝴蝶效應,推動一個事件走嚮大眾視野,影響政府決策,改變一處遺址的命運,並最終成為史冊中不可或缺的一頁。作為一個有點抱負的記者,誰不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有這樣的機會釣上一條“大活魚”呢? 娓娓道來的故事中,無不閃耀著一個成熟記者的冷靜、智慧、專業。作為一個寫作者,沒有避諱自己的知識積纍的短闆,不否認對防滲事件影響難以理解的窘迫,坦誠告知讀者報道的一處“硬傷”,也大膽書寫報道中經曆過的焦慮、辛苦、彷徨。
評分2022年讀完的第一本書。轉馬淩老師的評語:對於新聞學科的研究者而言,這是一個完備的田野案例,告訴我們記者是如何做新聞的,各方力量又是如何博弈的,在成為政策法規的過程中,媒體人到底發揮瞭什麼樣的作用。難得,作者留下大量的材料,包括記錄和照片,所以,我是從“後颱”這個角度來讀這本書的,進而,我覺得本書有學術研究的價值。
評分昨夜看到1點看瞭一半,今天下班後一個人在辦公室迫不及待讀完的書。 作為曾經的環境保護誌願者,如今給學生講公共參與的老師,感慨這16年來的生態文明、輿論監督、公眾參與、環保組織、政府決策的全方位變化,不變的則是精英與大眾審美、自由與保守觀念、利益復雜的決策所必然形成的衝突。 感性而言,一直覺得北京城的文化遺産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建設治理,本可以做的比現在好上韆百倍。
圓明園防滲之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