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键,1930年生,台湾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及远东语言学博士,曾任美国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
发表于2024-12-22
清代田赋刍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图书标签: 经济史 清史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王业键 明清史 社会经济史 明清经济与社会
田赋(或日土地税),是国家大政,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不能与历史割裂的“典章制度”,本书探讨了中国清代(1644-1911年)的田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从财政史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传统中国。首先,田赋构成了清朝财政制度的最基本特征。作为国库收入的一个最大的来源,田赋在清朝财政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有一种获得普遍认同的理论,把中国历代王朝的衰亡归因于向农民课征压迫性赋税。但税收负担是否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赋税到底重或不重,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试图就清朝的情况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总结。
本书作者长期治中国经济史,可以说本书是有关方面的一部奠基之作,是学习清代经济史的必读书。
能让我们对帝国制度中的双重结构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书。法定制度不完备且僵硬,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动,于是便有了一种非正式管理体制——在编制外招募编外人员,在法定税额之外征收非法定的附加税。在18世纪初期,光是书吏,编制外的数量就已远超过正式的,公务繁忙的州县雇佣百名以上的编外书吏已不鲜见。随着人口的膨胀式增加,地方行政费用水涨船高,由于每个地方田赋的定额是很少变化的,于是只能通过增收附加税来解决问题。纸上的制度和实际实行的制度逐渐拉开了距离,集权的中央负责设立静态的目标,地方政府动态地实现目标,不管过程有多扭曲,二者就是这样神奇地合起来维持了公共行政的运转。此书的研究受益于《清代地方政府》和《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细致地解析了晚清的赋税为何不算沉重,税负中的不公平与清的覆亡并没有直接关系。
评分用数据说话。轮廓斐然。薄薄两百页,却是个人读过的写清代税收财政最好的一本。对清朝的田赋管理的双重结构(法定制度与非法定制度),结合静止性预算,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不理解火耗归公什么意思的看下这本就会弄得很清楚了。对附加税的研究值得一读——非正式制度并没有某些历史学家或是经济史研究者说的那么痛心疾首。反而,是财政正常运转的必要补充手段。而田赋征收量、人口和耕地面积这三个变量导致了各地区承担赋税轻重的变化——如晚清时期,开发中区域的部分税收负担是转移到了已开发区域上的。
评分说是神作有点过了,70年代的研究还比较初步,不过确实跟瞿同祖地方政府那书比较像,思路很是清晰明了,值得一读。前半部分介绍制度,指出清朝田赋附加税征收,并非如人们所想象那样任意,而是受到地方绅士等多方面限制。后半部分侧重数据分析,指出清朝灭亡并非是因为田赋横征暴敛,实际上因为物价上涨,人民这方面的负担反而有所降低。有趣的论点还有不少
评分清前中期以田赋为财政支柱,康熙帝并规定“永不加赋”,将财政收入固定化。但仅靠田赋无法维系整个官僚体制的运作,因此朝廷又认可地方征收各种附加税的做法。此举或可视作中央为施行“仁政”而支付的成本,但同时使财政结构本身就内含了权力下移的趋势,越到后期附加税占比越大,这一点越明显。
评分计量经济学在历史中运用的典范之作,第一次对清代的财政收入、税率有了明确的认识。
清代田赋刍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