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键,1930年生,台湾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及远东语言学博士,曾任美国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
发表于2025-02-24
清代田赋刍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评分迄今为止,代表清代田赋研究最高水准的仍是王业键的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以及作为该书附产品的An Estimate of the Land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1753 and 1908。 王氏研究的基本取向有二:一是“制度的探索”,二是“数量的分析方法”。...
图书标签: 经济史 清史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王业键 明清史 社会经济史 明清经济与社会
田赋(或日土地税),是国家大政,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不能与历史割裂的“典章制度”,本书探讨了中国清代(1644-1911年)的田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从财政史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传统中国。首先,田赋构成了清朝财政制度的最基本特征。作为国库收入的一个最大的来源,田赋在清朝财政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有一种获得普遍认同的理论,把中国历代王朝的衰亡归因于向农民课征压迫性赋税。但税收负担是否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赋税到底重或不重,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试图就清朝的情况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总结。
本书作者长期治中国经济史,可以说本书是有关方面的一部奠基之作,是学习清代经济史的必读书。
计量经济学在历史中运用的典范之作,第一次对清代的财政收入、税率有了明确的认识。
评分能让我们对帝国制度中的双重结构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书。法定制度不完备且僵硬,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动,于是便有了一种非正式管理体制——在编制外招募编外人员,在法定税额之外征收非法定的附加税。在18世纪初期,光是书吏,编制外的数量就已远超过正式的,公务繁忙的州县雇佣百名以上的编外书吏已不鲜见。随着人口的膨胀式增加,地方行政费用水涨船高,由于每个地方田赋的定额是很少变化的,于是只能通过增收附加税来解决问题。纸上的制度和实际实行的制度逐渐拉开了距离,集权的中央负责设立静态的目标,地方政府动态地实现目标,不管过程有多扭曲,二者就是这样神奇地合起来维持了公共行政的运转。此书的研究受益于《清代地方政府》和《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细致地解析了晚清的赋税为何不算沉重,税负中的不公平与清的覆亡并没有直接关系。
评分言简意赅,老先生甚是厚道,能一句话说清楚的道理,绝不说三句。是了解清代赋税制度的最佳入门书。
评分对晚清经济并不熟悉前提下,本书的论述与结论对我而言可说是颠覆性的。作者分析了清朝财政的双重结构:法定制度与非法定制度。前者基本处于僵化状态,有清一代土地调查未全面开展,作为弥补的土地登记也成具文,在中央轻赋意识和地方考成压力的作用下,无法根据社会经济变迁进行调节。因此,增税的压力就落在附加税的征收上,而这种法定外的实际赋税比例亦体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另一方面,田赋在清朝财政虽长期处于重要位置,但比重下降,间接税的增长更加高效地弥补财政空缺。作者认为,清末田赋负担总体要低于清中叶,鉴于政府能够掌握田赋的比例,因此赋税负担分配的不公平能否成为清亡原因需要重新审视。就本书看,清朝田赋管理政策整体稳健和保守,亦体现出政府应对能力的薄弱,导致中央财政控制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协调压力大。
评分经典之作。
清代田赋刍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