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大緻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發表於2025-04-13
Journal de deuil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1 我沒讀止庵的《惜彆》,視頻裏聽他講,母親去世後,他花瞭2年(?)的時間將這種“惜彆”之痛寫齣來,算是惜彆母親,也算是將自我從某種悲痛中解救齣來。《惜彆》寫完,止庵坦言,並無什麼用。 2 是否有一種情緒,最終刻在你生命裏,從生到死,你都有一種背負之感,難以呼吸...
評分 評分今日榖雨,傍晚的時候,有瞭些雨意,此刻,我讀完瞭《哀痛日記》。 羅蘭·巴爾特從1977年10月26日即其母親因病去世的翌日開始記起,至1979年9月15日結束。在近兩年的時間裏,作者在330張紙片上零碎地記錄下瞭這些簡短而沉痛的話句,記錄下瞭他的哀痛經曆,對母親的深切思念,以...
評分今日榖雨,傍晚的時候,有瞭些雨意,此刻,我讀完瞭《哀痛日記》。 羅蘭·巴爾特從1977年10月26日即其母親因病去世的翌日開始記起,至1979年9月15日結束。在近兩年的時間裏,作者在330張紙片上零碎地記錄下瞭這些簡短而沉痛的話句,記錄下瞭他的哀痛經曆,對母親的深切思念,以...
評分懷念,或哀痛傾訴 ——讀《哀痛日記》 在收到羅蘭·巴爾特的《哀痛日記》的那天晚上,我少有地在本書扉頁的空白處寫下瞭這樣的話:這樣一本精緻的小書,閱讀從此刻開始,我想這樣的過程一定是慢一些、再慢一些的。尤其是麵對《哀痛日記》,我唯有一條條地感知。 作為法國著...
圖書標籤: 法語 Barthes 羅蘭·巴特 法國 français Roland_Barthes @法文書 @信+日記
Journal de deuil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