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法哲学通论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著者简介

张文显教授,1951年生于河南南阳,法学硕士,哲学博士。

1979年至1982年在读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至1983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进修,1983年至1985年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法学院研修,1989年至199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85年至1993先后任吉林大学法律系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院长、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1月起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2001年起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至2004年任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书记,2004年起任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书记(副部长级)。2007年12月起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书记。2008年1月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主要学术兼职有: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兼职教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华东政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兼职教授。

主要社会任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统一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级检察官教育基金会理事,国际法律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执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吉林省政府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召集人),吉林省人大代表、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法学组召集人)。

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是法理学、当代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和法律政治学,尤其是法理学和当代西方法哲学。

1986年以来,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4项,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西方法学思潮总评判》(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法制与社会发展》(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主持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1项(《政治程序法研究》),参与中华社科基金项目3项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负责起草国家教委“八五”、“九五”、“十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共同主持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2项,即《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与实践》、《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出版学术专著和国家统编教材10余种,主要有:《法学基本范畴研究》、《法哲学范畴研究》、《当代西方法哲学》、《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主编)、《新视野、新思维、新概念——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主编)、《政治与法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理论思考》(主编)、《法理学》(国家重点教材,主编)、《法理学》(司法部重点教材)、《法律社会学》(副主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国内外学术理论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有12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法理学》(第二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法理学的改革和建设”(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法学理论研究生培养”(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法学基本范畴研究》获中国图书奖,《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法理学》于1998年和2001年分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法理学》于200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法哲学范畴研究》于2003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荣获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张文显教授在从事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特别重视理论研究与我国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的实践密切结合。1989年以来,先后为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法制局、吉林省政府、长春市委提出多项立法建议和咨询报告。例如,《关于游行示威问题的立法建议》、《反腐倡廉,重在法制》、《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思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立法问题》、《国外公司对其海外分公司或派出机构的制约机制》、《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文明》、《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高校法学研究的建议书》、《WTO与中国法律发展和法学教育改革》等。这些立法建议和咨询报告被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或党政机关所采纳,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经常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做法治方面的报告。由于理论与实际结合,受到普遍好评。据司法部有关专家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张文显是法学界论著被引用率最高的36位核心作者之一,并排序在第四位。

1987年被评选为吉林省优秀教师,1992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4年被人事部确定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被评选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2003年11月5日,中国法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电子邮箱:wenxian@vip.sina.com

通讯地址:中国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130012)

开设课程

本科生:部门法哲学

研究生:西方法哲学

承担课题 (2000年至今)

1、权利问题研究与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发展( 2000ZDXM820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万,项目负责人。

2、知识经济与法律制度创新( 01AFX00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万,项目负责人。

3、法治与法学研究信息网,吉林省人民政府项目,200万,项目负责人。

4、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理论研究,吉林省人民政府项目,30万,项目负责人。

5、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研究(02SFB4004),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研究专项任务,6万,项目负责人。

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教材编写”(04MZD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0万,项目负责人。

7、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117102001),教育部教育研究项目,15万,项目负责人。

8、综合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吉林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万,项目负责人。

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校社科基金项目(2001BS036),项目负责人。

获奖情况

1、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人民政府(1987 年)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人事部、教育部(1992 年)

3、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人事部(1993 年)

4、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1997 年)

5、中央组织部直接联系专家,中央组织部(1998 年)

6、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法学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 2004年)

7、《法理学的改革与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人),教育部(1997年)

8、《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人),教育部(2001年)

9、《法理学》,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2002年)

10、《法哲学范畴研究》,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独立完成),司法部(2003年)

11、《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获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吉林省(2005年)

主要著作 (2000年至今)

编著:

1、《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一作者;

2、《法理学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一作者;

3、《新视野、新思维、新概念——法学理论前沿论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一作者;

4、《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一作者;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高校“十五”规划咨询报告》,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主持法学部分;

6、《法学通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版;

7、《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8、《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专著:

1、《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3、《法理学》,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8月版;

4、《法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版。

主要论文 (2000年至今)

1、《Customary Law and Customary Rights in Ancient China》,2000.01 《Law in Changing World, 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

2、《按照新思路编写〈法理学〉新教材》,《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8月;

3、《编写法理学教材的若干体会》,《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2月;

4、《新世纪法理学的新视野》,《现代法学》,2000年1月;

5、《新时期中国法理学的回顾与展望》,《法学评论》,2001年1月;

6、《法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哲学分析》,《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一作者;

7、《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中国法学》,2001年2月;

8、《法律中实践推理的内涵及其运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2月,第二作者;

9、《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法理学》,《法商研究》,2001年2月。

10、《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6月;

11、《世纪之交法理学研究的五年回顾与展望》,《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2月;

12、《入世与法学教育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6月;

13、《WTO与中国法律发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2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5月转载;

14、《On the Paradigm of Standard of Right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current Chinese jurisprudence》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2002年10月;

15、《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6月;

16、《现代检察制度的法理基础》,《 检察改革·检察理论与实践专家对话录》,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

17、《理论创新是法学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与法学理论创新》,《中国法学》,2003年2月;

18、《制度创新是灵魂》,《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4月;

19、《高校法学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1月;

20、《“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2月;

21、《论法学范畴体系》,《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4月;

22、《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之精髓》,《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5月。

23、《继承·移植·改革:法律发展的必由之路》

24、《法文化:法学的一块新垦区》

25、《法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26、《新时期中国法理学的发展与反思》

27、《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政治法应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8、《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

29、《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0、《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几个问题》

31、《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32、《中国法理学二十年》

33、《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是法的发展规律》

34、《战后西方法哲学的发展和一般特征》

35、《WTO与中国法律发展》

36、《法律文化的释义》

37、《论法学的范畴意识、范畴体系与基石范畴》

38、《法律责任论纲》

39、《对法律规范的再认识》

40、《再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

41、《宏观调控及其政策与法律的思考》

42、《关于改革我国理论法学的初步设想》

43、《存在主义法学概述》

44、《法律社会学的法概念》

45、《法制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46、《法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47、《规 则·原 则·概 念》

48、《经 济 分 析 法 学》

49、《厉行法治需以法治精神的启蒙教育为先导》

50、《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51、《论 法 与 秩 序》

52、《论战后资产阶级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

53、《美国:诉讼社会》

54、《时代的呼唤:法学应是权利之学》

55、《战后西方法哲学的热点》

56、《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法学理论》

57、《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基调、范围和方法》

58、《统一法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向》

59、《迈向法治新世纪 展望法学大趋势》

学术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文显始终以科学地阐释法律原理、推动法学学科建设、更新社会法制(法治)观念、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为宗旨,开展法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在国内学术界和法律界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国外法学界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观点。举其要者有:

(1)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方法论,法理学对法律现象的研究是全方位的,科学的法理学体系应由法学方法论、法学范畴论、法律本体论、法律发展论、法律运行论、法律价值论、法律社会论等基本内容构成。

(2)法在本体上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粒子构成的,法的全部运行过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轴心的,法的价值是通过规定和保障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因而,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分析单元,法学要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实践化,必须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石范畴重构其理论体系。

(3)前资本主义法是义务本位法,资本主义法是权利本位法,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是法的发展规律。权利本位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道德基础是承担和履行义务必须以享有权利为前提,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平等交易和利益机制。

(4)法治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社会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率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

(5)由科学精神、市场观念、契约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和公民意识为要素的理性文化是法治的文化基础,现代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商品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开展理性文化的启蒙教育,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6)民法中的人权、物权、自由权和平等权是现代公民权利的原型,民法文化是民主和宪政的文化源泉。

(7)政治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调整对象是各政治主体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运行程序,其价值目标是实现民主与效率、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统一。

(8)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政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结构,实现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

(9)法律责任本质上是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10)法律文化是法律现象的精神部分,即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所决定的、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

(11)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功能意义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的精神可概括为:权利本位与人文精神的统合,契约自由与宏观调控的统合,公平与效率的统合,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统合。

(13)法哲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法、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价值、法律文化、法律发展、法治等,法哲学的核心范畴是权利和义务,基石范畴是权利。

(14)作为科学研究的“范式”,是一种全新的理解系统,即有关对象的本体论、本质与规律的解释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即构成该学术群体的研究基础及范围、概念系统、基石范畴和核心理论;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背景,即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活动的大平台、论坛、舞台;范式是一种方法论和一套新颖的基本方法;范式表征一种学术传统和学术品格(学术形象)标志着一门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权利本位范式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研究范式。

(15)知识经济是以人类知识精华和最新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为主导内容的经济形态,知识资本、知识资源、知识权利、知识产业、知识创新、知识交易是知识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经济运动的表征。

以上学术观点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深刻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实践,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中有的观点在国内外学术论战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广泛认同,为新时期中国法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法哲学通论 电子书 图书目录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6-15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喜欢 法哲学通论 电子书 的读者还喜欢


法哲学通论 电子书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者: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文显
出品人:
页数:470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2
价格:55.00元
装帧:平
isbn号码:978720506736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法哲学  法理学  法学  哲学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描述

《法哲学通论》一书是一本全面、系统、深入阐释法哲学研究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理论目标的学术论著。

该书分别以“法学”、“法律”、“法治”为主题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三章,不仅总结囊括了现代法哲学研究的成熟理论成果,而且结合我国法哲学发展状况和法治建设实践进程,展示出我国未来法哲学与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其中,上篇以“法学”为主题,在阐明法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法哲学的概念、地位与研究范式以及部门法哲学的属性、方法与研究对象,并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哲学的学术使命。中篇以“法律”为主题,介绍了法律的一般原理,重点探讨了法的要素、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法哲学基本范畴,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宏观背景,讨论了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律运行问题。下篇以“法治”为主题,梳理了法治的一般原理,同时对法治理念进行了辨析,对法治的当代精神进行了申发,并结合我国法治实践,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过程、本质特征、基本标志及发展方向。

该书坚持两个学术原则,一是从法治文明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出发,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法律和法治,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化的结合出发,致力于法学的理论创新。其鲜明特点之一,在于把法哲学的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律实践和法治建设实际相结合,从头至尾贯通“中国特色”。该书立意鲜明、论点清晰,不仅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丰富了我国法哲学研究成果,突显了法哲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全书通篇所贯穿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品格,也为相关法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示范。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用户评价

评分

中规中矩

评分

中规中矩

评分

中规中矩

评分

中规中矩

评分

我打负分!

法哲学通论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