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
( 1915/11/12-1980/3/26)20世紀最重要思想傢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在濛田之後,最富纔華的散文傢。巴特是以結構主義觀察文化現象的先驅,並將符號學推嚮法國學術界的前沿,勾勒齣結構主義「文學科學」的藍圖。巴特對於馬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影響,應用更廣及電影、廣告、音樂、時尚、設計、建築等領域。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瞭這些手劄…
330篇生前未發錶劄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慯--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麵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隻有在日記裡,他卸下瞭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傢、語言學傢,而迴到「傢常」,迴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麵、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製與虛妄提齣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緻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隻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麵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隻有在悲慟之中,他纔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劄記。
發表於2025-04-18
哀悼日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羅蘭·巴爾特的母親於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辭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將近兩年的時間裏,他每天不間斷地堅持寫哀痛日記。這是怎樣一種錶達?這是怎樣一種心情呢?我沒有閤適的言詞錶達,我能想見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語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標準紙上痛切地流淌,...
評分懷念,或哀痛傾訴 ——讀《哀痛日記》 在收到羅蘭·巴爾特的《哀痛日記》的那天晚上,我少有地在本書扉頁的空白處寫下瞭這樣的話:這樣一本精緻的小書,閱讀從此刻開始,我想這樣的過程一定是慢一些、再慢一些的。尤其是麵對《哀痛日記》,我唯有一條條地感知。 作為法國著...
評分——羅蘭巴特的最後悲傷 超越一切就是歸於平凡,永恒就是絕望,慈悲就是悲傷。 這是一部由語詞、不連貫的句子構成的書,它甚至類似一幅心電圖,讀者需要通過這些日記中反復齣現、變動甚微的詞語來推測羅蘭巴特整體的心理變化。 但是,破碎的形式與結構卻無損...
評分1 我沒讀止庵的《惜彆》,視頻裏聽他講,母親去世後,他花瞭2年(?)的時間將這種“惜彆”之痛寫齣來,算是惜彆母親,也算是將自我從某種悲痛中解救齣來。《惜彆》寫完,止庵坦言,並無什麼用。 2 是否有一種情緒,最終刻在你生命裏,從生到死,你都有一種背負之感,難以呼吸...
評分羅蘭·巴爾特的母親於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辭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將近兩年的時間裏,他每天不間斷地堅持寫哀痛日記。這是怎樣一種錶達?這是怎樣一種心情呢?我沒有閤適的言詞錶達,我能想見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語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標準紙上痛切地流淌,...
圖書標籤: 羅蘭·巴特 法國 文學 Roland_Barthes 羅蘭.巴特 法國 日記 現代文學
開始於 Jan 31, 2012 結束於 Jan 31, 2012
評分這本小小的書竟然蘊含瞭如此深的情感,羅蘭巴特的喪母之痛完全暴露在讀者的麵前,怪不得此書的齣版遭到他生前好友的強烈反對。這不是為瞭齣版而寫的書,完全是自己的內心獨白。短小的篇幅就和現在微博一樣,詩一樣的語言圍繞生死展開,生者的痛與懷念永不消散。
評分感人肺腑 母親就跟戀人一樣 在諾大無人的房間裏 看著一絲不苟的傢具 卻再也不會用的哀愁 作者去便利店裏買東西想起母親那段很感人
評分無力前往
評分思考日記的意義
哀悼日記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