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安徽潛山人,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律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漢代中外經濟交通》、《曆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曆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鬍適》、《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與晚年心境》、《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現代儒學論》等。
本書是關於宋代文化史與政治史的綜閤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宋代士階層不但是文化主體,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體,過去的史學界對此也已或隱或顯地有所察識。怎樣將這一論斷建立在可以客觀檢證的曆史事實之上,纔是專業史學的本格任務。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維結構與行動模式在這部研究中占據瞭軸心的位置,本書副題主要即取義於此。
發表於2025-02-01
硃熹的曆史世界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曆史讀得入瞭味兒,那曆史便宛如真的活瞭。當然不是恐怖片裏的起骸骨於泉下、冥界奇兵,而是曆史事件與人物得以進入你的想象域。人不會聯想到一種他從沒見過的東西,再次感慨,宋朝怎麼纔進入我的生活。於是今世周遭與前塵往事建立聯係,盡管有時隻是一種不恰當的比附。 ...
評分餘英時先生的大作《硃熹的曆史世界》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頗具啓發性: “……但是我的目的既不是追求雜而無統的‘博雅’,也不是由‘專’而‘通’,最後匯總成一部無所不包的‘通史’。‘博雅’過去是所謂‘文人’的理想,雖時有妙趣,卻不能構成有係統而可信賴的知識。……...
評分原載《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六輯 學術界一般所謂“宋學”,乃宋代儒學之簡稱。錢穆先生曾說:“宋學精神,厥有兩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創通經義,而精神之所寄則在書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荊公而止;創通經義,其業至晦庵而遂。而書院講學,則其風至明末之東林而始竭。”(...
評分曆史讀得入瞭味兒,那曆史便宛如真的活瞭。當然不是恐怖片裏的起骸骨於泉下、冥界奇兵,而是曆史事件與人物得以進入你的想象域。人不會聯想到一種他從沒見過的東西,再次感慨,宋朝怎麼纔進入我的生活。於是今世周遭與前塵往事建立聯係,盡管有時隻是一種不恰當的比附。 ...
圖書標籤: 餘英時 曆史 思想史 硃熹 宋史 文化史 文化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緻廣大而盡精微。為瞭反駁以往哲學史傢強調的宋明理學以心性義理為主(這與近代中國哲學為與西哲相抗的發展背景有關),故南宋時已開始轉為內嚮。此書著重刻畫瞭理學傢在現實世界的政治行動,強調瞭宋儒“內聖”的根本目的還是在於“外王”(一舉反駁瞭南宋內嚮說和精英地方化論),揭示齣“王安石——硃熹”的政治文化脈絡(這一點溝口雄三早有討論)。上篇的討論,如“士”的政治意識、“國是”、“黨爭”等基本都是為下篇的政治史做製度和思想上的鋪墊,可看作是硃熹的思想和行動背景。下篇則更多是孝宗朝的政治史,以孝宗、理學型士大夫和官僚型士大夫三者互動關係為核心作分析,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以皇帝為權源、以國是為至高政治主張下的兩派士大夫的黨爭。餘公此書乃示範之作,且多矚目於頂層政治,故研究猶有餘地。行文多獨斷之語。
評分老版本讀過,新版本又讀過一遍。餘老此書,功力深厚,令人高山仰止。
評分也許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大特徵就是他們的終極關懷永遠是現實政治。就像唐長孺說魏晉玄學的根本目標是重建政治理論,餘英時也證明硃熹、陸九淵、程頤那批宋代理學傢其實並不甘於“內聖”之學,他們很關注政治,其實是“內聖外王”之學,他們一直希望削弱君權,發揚士大夫的政治主體性,與皇帝“共治天下”。
評分即便是硃小姐吃人參果,也有很受震動的時候。
評分至少還可以再讀兩遍。
硃熹的曆史世界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