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省無锡人,現代中國著名的曆史學傢。錢穆先生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傳統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傢貧輟學,後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後,曾在廈門、無锡、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後,曆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锡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錢穆移居颱灣,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颱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颱北逝世。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錶作有《先秦諸子係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等,此外還有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等。
《國史大綱》是錢穆先生最具影響力的代錶作品。
《國史大綱》是一部中國通史,力求簡要,舉其大綱,刪其瑣節。在不到1000頁的篇幅裏,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又顯示瞭作者駕馭繁復曆史的偉力,整書綱舉目張,簡繁得當。
《國史大綱》縱論中華傳統學術思想、政治製度、社會風氣之演變發展,兼及中外形勢,以求我國傢曆史之通貫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闡其一脈相承之統係,指陳吾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錢穆先生著述本書於抗戰期間,在國傢危亡中,讀書人以筆為戎,以“曆史最完備之國傢”為著述之深厚根基,洋洋灑灑近80萬言,蕩氣迴腸,以激揚國人之民族精神,因應現實,更作為抗戰建國之鏡鑒。
九州版《國史大綱》,以“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整理編輯而成的聯經一九九八年《錢賓四先生全集》中版本為底本,重排新校,全麵訂正文中體例、格式、標號、文字等方麵存在的疏誤,至於本書內容以及“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的注解說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在《國史大綱 引論》第三章,錢穆先生又著重探討瞭上一章中的革新派,通過曆史性的梳理,將其從晚清到民國三十年的三次現代性的浪潮加以引證評述。粗看這三次浪潮,都被稱為革新派,但是我們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這三派與上章所提到的記誦派、考訂派和宣傳派,其實是一...
評分在《國史大綱 引論》第三章,錢穆先生又著重探討瞭上一章中的革新派,通過曆史性的梳理,將其從晚清到民國三十年的三次現代性的浪潮加以引證評述。粗看這三次浪潮,都被稱為革新派,但是我們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這三派與上章所提到的記誦派、考訂派和宣傳派,其實是一...
評分國史•國魂 ——我讀《國史大綱》 《國史大綱》不僅僅是一部簡明扼要的中國通史。 本書是錢穆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通史時為指導學生學習而撰寫的“國史讀本”。因為是大學裏的基礎課程,錢穆僅以入門為目的,力求簡潔,遂成一部國史的大綱。全書以綱要...
評分個人看來,錢生的大綱好處是: 1,整個中國曆史發展,脈絡寫得很清晰,尤其是政治史,政事分期. 2,他把很多製度中偶然的人為的因素加瞭進去,比如均田法的廢止,比如漢代鹽鐵官辦的事件,這跟黃仁宇事無大小一律歸於天意,必然,親切得多,閤理得多. 3,對於古籍的研究...
評分最近得閑,且又心智沉靜,花瞭一周讀完瞭十年前拗得的錢穆老爺子的《國史大綱》,忍不住想說兩句自己以為的現代化與現代性。 記得李澤厚曾經在八十年代提過一個命題,即“啓濛與救亡的雙重變奏”,然而不幸的是,這個命題說中瞭中國200多年現代曆程的糾結之處,而這個雙重變...
錢穆國學大師級作品,個人風格展露無疑,竪排和繁體,倒更有曆史書的風味,但本書適閤有一定或者說很高的曆史和古文功底,這給這本定位通史入門的教科書增加瞭不少睏難,實屬遺憾
评分譬如大鏇風的核心,四圍狂飆駴氣,而足以虛無所有。 對於事物世務,漠不關心,便成高緻。
评分錢穆全集三十六、三十七捲,國史大綱十八年前,大一就已經讀過,大體兩三年就會翻檢一遍,本次通讀全集本,已經沒有年輕時閱讀的心潮澎湃,反而更加冷眼旁觀。這部書的題材,作為綱目體,大綱的內容不多,細目中則為材料和評論。內容注重在政治、思想和經濟,專門開列經濟南遷。民族主義情緒躍然紙上。
评分【微信讀書】將中國曆史中最重要的部分提煉瞭齣來,讓人品味到瞭中國曆史之“悠久,無間斷,詳密”。任何一項製度必然是有其對應精神支撐的,精神又紮根於不同民族的曆史與文化中。所以大可不必嚷嚷對某某製度的“全盤照搬”,真正的齣路還是在本國的曆史中。 觀點+史料的組閤使文章鬆弛有度,詳略得當,是一本很好的“大綱”。多虧瞭微信讀書的朗讀功能,不然我是不可能看完全是繁體字的書的。
评分此番重讀,我不禁處處警惕。所警惕者,無非是錢穆的民族主義,無非是警惕這個時代,被刻意引導著的溫情與敬意。再有,錢穆對士大夫之作用多有看重,我卻不能認同。也許是多年過去,我對知識分子的看法發生瞭變化。如今再讀,反而是暗暗腹誹。 但無論如何,讀書都不該為瞭詰難他人而讀。如此讀法,毫無益處。 讀前人著作,更應該思考其寫作之時代因素,以及在今日,該如何讀齣新的東西。 我每年總會翻檢齣一兩部書重讀,但不免會有這樣的感想。雖然不知道我能否真正做到從他人書中汲取營養,但總歸是可以自警,以避免空談賣弄。 雖然讀書要看優點,已是老生常談。但這話也有適用範圍,超齣瞭範圍,還將這話奉為鐵律的,那無異於混淆是非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