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发表于2025-02-23
在约定的场所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与《地下1》中受访的“被害者一方”相比,《约定的场所》里的“加害者一方”即奥姆信徒(原信徒)们身上的个人性则显得未必那么引人注目。虽然村上极力想为每一个当事人还原出只属于他(她)的精神轨迹,只属于个人的生存状态,可是他们身上的某些共性却毫不费力地浮现了出来。...
评分《地下》和《地下2》分别是对受害者和施害者访谈的两部作品。 但这样分的话,其实已经是一种集体意识了,作为受害的集体意识和施害的集体意识,而“集体”,总有变得“异味”。 如果我们不认真审视和隔离这种集体意识,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相对的不论是“善”还是“恶”的相对主义...
评分我是不看灾难片的,因为非常容易代入情绪。即使是《2012》这种水的不能再水的灾难片,也足以让我看过之后的那个晚上无法好好入睡。我躺在床上反复的想,如果闭上眼睛,天崩地裂,大地震,大海啸来袭该怎么办,我反复的想好想这件事很快就会发生,直到头疼的不行才勉强睡了过...
评分《地下》和《地下2》分别是对受害者和施害者访谈的两部作品。 但这样分的话,其实已经是一种集体意识了,作为受害的集体意识和施害的集体意识,而“集体”,总有变得“异味”。 如果我们不认真审视和隔离这种集体意识,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相对的不论是“善”还是“恶”的相对主义...
评分地下的后篇,第一部是受害者的访谈,第二部是奥姆真理教的教徒访谈。选了八个人,六男两女,只有一个是高中生出家,其他都是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后出家成为教徒,奥姆真理教以佛教为底子,又糅合藏传佛教一些原始教义,后期开始变得很极端。八个人都属于不幸福那一个阶层,或者...
图书标签: 村上春树 日本 纪实文学 日本文学 纪实 奥姆真理教 小说 外国文学
本书是《地下》的续集,亦为根据录音整理的采访实录。继采访东京沙林毒气事件被害者之后,作者又于1997年对多名奥姆真理教原信徒进行采访,了解邪教组织的内部情况和信徒的精神世界,提出疗救的主张。
绝大部分篇幅是原邪教成员口述的邪教黑幕,与《地下》同样详细逼真,触目惊心。
寻求疗愈的他们为何制造了“地铁沙林”这一毫无救赎可言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他们为何难以在现世中正常生活?他们追求的梦想国到底在哪里?
直面奥姆信徒进行的彻底访谈,和河合隼雄先生之间的不设防对话实录,揭示现代社会包裹下的内心阴暗的一面。
在地铁毒气事件中,很多奥姆教徒处于尴尬地位。他们既不是幕后的操控者,又不能像普通民众一样置身事外。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思考,却不能从生命中获得答案,他们和千千万万迷茫的年轻人,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评分新兴宗教一直是我的兴趣点。这本采访对象比较有限,基本上还是普通教徒,核心教徒涉及得很少。这些人的共性还是很明显的,找不到现世生活的意义,思考能力大于学习能力,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捷径,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入教,或许有过怀疑,但除此之外已无栖身之地;对麻原会不满,但不后悔入教,这里毕竟给了他们一段纯粹充实的生活。《后记》总结得很好,他们太需要一个理想国了,可完全抛弃混乱的现实世界,终究是会遭到反噬的。
评分这本书比地下1的价值要大得多,而且他的主旨实际是在于“麻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奥姆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人丧失人性”,我觉得这才是纪实文学应该去探讨的问题——奇怪不能理解的现象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个环节,隐藏了多少的心理因素……人也许会做出相同的动作,但做出这动作背后的心理一定决然不同
评分或许他们考虑问题考虑得有点儿过于认真了,或许心灵多少有过创伤,或许因为无法同周围人息息相通而多少感到烦恼,也可能因为好不到自我表达的手段而在自尊与自卑之间急剧徘徊。那或许是我,或许是你。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同含有危险性的偏执性宗教隔开的那堵墙,说不定比我们想象的浅薄得多。
评分什么是恶,有没有个人的恶与体制的恶的分别?善与恶的分别又是怎么样。
在约定的场所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