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阿思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原籍德國,1946年定居美國。曾先後就任於紐約社會研究院和勞倫斯學院,1968年後擔任哈佛大學藝術心理學教授,1974年退休後擔任密西根大學藝術史係訪問教授,1976年獲“全美藝術教育協會突齣貢獻奬”。主要著作有《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電影作為藝術》、《藝術心理學新論》、《熵與藝術》等。
滕守堯,1945年生,山東人,曾先後就讀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美學專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藝術學係兼職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審美心理描述》、《藝術社會學描述》、《中國懷疑論傳統》、《文化的邊緣》、《藝術化生存——中西審美文化比較》、《道與中國文化》等14部,美學譯著有《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等7部,文學譯著8部
《藝術與視知覺》看起來,藝術似乎正麵臨著被大肆泛濫的空頭理論扼殺的危險,近年來,真正堪稱為藝術的作品已不多見瞭。它們似乎在大量書籍、文章、學術演講、報告會、發言和指導等——這一切都是想要幫助我們弄清楚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瞭什麼作品,他為什麼或為瞭誰纔創造瞭這些作品等等——組成的洪流中淹沒瞭。在我們眼前齣現的是一具被大批急於求成的外科醫生和外行的化驗員們閤力解剖開的小小的屍體。由於這批人總是喜歡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談論藝術,就不可避免地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藝術是一種使人無法捉摸的東西。
發表於2024-11-22
藝術與視知覺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這本書還是大學時候看的84版,學校老圖書館卡片式的藉書模式. 大學圖書館裏藝術類的書很少很少 有也是很老的版本. 於是一本本藉過去,可以看的書就非常少,於是這本書我藉瞭六次,最後一頁的藉閱卡上留下六次我的名字. 但不得不說,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藉瞭六次是因為每次都看不...
評分看起來,藝術似乎正麵臨著被大肆泛濫的空頭理論扼殺的危險,近年來,真正堪稱為藝術的作品已經不多見瞭。它們似乎在大量書籍、文章、學術演講、報告會、發言和指導等——這一切都是想要幫助我們弄清楚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瞭什麼作品,他為什麼或...
評分非常贊,在視覺文化研讀課上老師提到過,當時在seminar上分小組講授,淺嘗輒止看過;論文結束後,發現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又拿來看瞭。可是又有瞭其他的任務要做,還是浮躁地看完瞭,以後如果自己從事藝術類工作的話,那麼會去買一本再細讀,如果其他職業,那就另作打算瞭。 ...
評分這本書,是從事有關於藝術方麵工作的人們都應該讀的書,雖然語句比較晦澀,稍不留神就會讀不懂,但是裏麵所講述的每一個點,都讓你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視覺與心理是這樣運作的
評分美學老師布置的作業。 這本書分彆闡述瞭事物的形狀、色彩、位置、空間和光綫等性質如何影響知覺。從中我發現,藝術原來不是不可捉摸的,其中有一些原理,可以幫助我們來理解藝術。 我看到,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傳統認為的藝術技法的教育,而同樣可以從提高美學、藝術社會學、藝術...
圖書標籤: 藝術 藝術與視知覺 設計 美學 阿恩海姆 藝術心理學 心理學 設計理論
特彆好
評分從格式塔心理學齣發,強調藝術中的先天視覺要素。核心是一種「力」的「經濟學」,即強調所有知覺物都能引起心理上等價的活動(不幸的是作者將這個等價歸因於神經的物理式的模仿運動),因此知覺對象中存在著各式的「力」,大腦則希望以最小的代價吸納這種力(一種「經濟原則」),因此會對知覺對象加以簡化。簡化所藉助的便是一些先天的(而非文化的)結構,其中部分在格式塔心理學內部有分析,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分析。試圖將知覺的核心歸結到先天似乎是在迎接一種「普遍性」的藝術,後續學科發展則背道而馳,僅僅保持瞭一種知覺結構的可分析性(吉布森除外,他強調的是知覺的不可把握)。比較意外的是作者對色彩認知的分析(猜測)基本都對瞭,運動和空間的部分倒是有些問題。引用弗洛伊德雖少,觀念模式顯然受弗洛伊德影響較大。翻譯和插圖都不太行。
評分看到一個全新的領域,為過去的一些感性認識找到理性的注腳
評分分館&分館參 J0/017
評分由於不能憑藉自己的視覺去理解大師們的傑作,就使得許多人盡管經常進齣於畫廊之間,並收集瞭大量關於繪畫藝術的資料,到頭來還是不能欣賞藝術。他們天生具有的通過眼睛來理解藝術的能力沉睡瞭,因此很有必要設法喚醒它。而喚醒這種潛在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拿起鉛筆、畫筆和鑿刀。
藝術與視知覺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