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岗,出生于 1967 年 9 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20 世纪中国文学。
所教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晚清小说研究、视觉文化导论等。
发表论文 :
人和城市:一股新的审美思潮,(载《科学家与文艺思维》)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7
当代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论,《文学评论家》 1991#4
现代派文学的中国接受研究,(载《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新世纪出版社 1991/5
文化·审美·创新——当代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问《文学评论》 1991#5 ,
月逢十足海天宽,《南阳学刊》 1992#2
论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文学评论》 1993#4
人生此境——怅想弘一法师,《雨花》 1994#2
边走边唱——都市音乐人的精神困境,《上海文化》 1994#3
边走边唱——都市音乐人的精神浮沉,《开放时代》 1994#4
微命——浔僧——曼殊和尚,《雨花》 1994#4
眺望内心深处的日落(合作),《钟山》 1994#6
学会聆听,《艺术世界》 1994#6
云在青天水在瓶——仁山居士的功德,《雨花》 1994#9
关于电影的一次对话,《佛山文艺》 1995#12
学人·学问·学风,《文艺理论研究》 1995#1
文学教育与文学史,《今天》 1995#4
历史中的《学衡》,《二十一世纪》 1995#4
叶兆言——秦淮说书人与“技术作家”,《明报月刊》 1995#5
文学教育与文学史,《上海文化》 1995#5
二马并驰——知识分子的职业与志业,《东方》 1995#6
记忆与遗忘,《上海文学》 1995#9
几重山外从头说,《文艺争鸣》 1996#1
重复的梦魇,《上海文学》 1996#2
写史偏多言外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3
“自述”之外的声音,《东方》 1996#3
雅努斯的两副面孔,《艺术世界》 1996#3
找寻消失的记忆,《当代作家评论》 1996#5
何日江山可定居,《二十一世纪》(香港) 1997#12
穿行在“个人”与“乌托邦”之间,《文艺争鸣》 1997#3
书写“当下”:从经验到文本,《上海文学》 1997#5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天涯》 1997#7
顾准与韦伯,《二十一世纪》(香港) 1998#12
理论的“傲慢”与“偏见”,《华东师大学报》 1998#5
理想主义的昨天与今天(合作),《山花》 1998#7
从“卤水罐”到“枣木扁担”,《上海文学》 1999#1
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合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1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的合法性(合作),《文艺理论研究》 1999#1
个人与乌托邦之间,《二十一世纪》(香港) 1999/2/1
理论的“傲慢”与“偏见”,《钟山》 1999#2
寻求“第三条道路”(合作),《上海文学》 1999#3
谁之公共性,《上海文学》 1999#5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文学评论》 1999 年青年学者专号
“观念”的力量,《评论》 2000/1 辑
从晚清到当代,《上海文学》 2000#8
从“晚清”到“当代”,《南方文坛》 2000#6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天涯》 2000#5
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1
“分期”的意识形态,《华东师大学报》 2001#2
解释历史的力量,《开放时代》 2001#5
文学香港:想象城市的一种方式,《二十一世纪》(香港) 2001#6
对整体性危机的文化回应,《视界》第 3 辑
(又载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 8 期)
文学:实践与反思,《上海文学》 2001#7
从“卤水罐”到“枣木扁担”(载《九十年代文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
何日江山可定居(载《多维视野中的吴宓》),重庆出版社 2001/2
现代文学、教育体制、知识生产,《湖北大学学报》 2003 # 6
危机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 1
危机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 21 世纪》 2003 # 12
在教室里还有“经典”吗?,《书城》 2003/11
再生与毁灭之地,《书城》 2003/9
性别转移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3 # 1
* 庸俗的“颓废”,《中华读书报》 2003/4/16
专著 :
生命风景线(合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4
无声的黄昏(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三卷本)(编著),东方出版中心1997
果园城——芦焚小说选(编著),珠海出版社 1997
西风——陈衡哲小说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记忆的声音,学林出版社 1998
批评空间的开创(编著),东方出版中心 1998
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中学生导读本)散文卷(三卷本)(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我史——康有为自述(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九十年代思想文选(二卷本)(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梅光迪文录(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面具背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2,
发表于2025-01-22
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罗岗 文化研究 现当代文学 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史 羅崗 文学生产
『丛书介绍』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全书通过现代文学教育体制、文学史写作方式、文学出版制度、文学翻译等具体问题的剖析,运用知识社会学和方法、结合文学史、思想史与制度史,探讨了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回应危机的想像方式是如何在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共处知识的现代化进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对文学所在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有力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深度。
本书主体是罗岗老师的博士论文,思路是不错的,关注的点也抓得很好,我以为关注现代文学教育的人都不能忽略这本书的存在。不过是不是像评分反映的那样出色呢?我以为不然。罗老师的西方理论功底想必过硬,但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一个问题,他的叙述容易兜圈子。或许“海派”的特点就是如此罢?我当然要标举平原君的例子,同样的话题,陈老师能表述得更加清楚明白,而且化理论素养于无形。不过考虑到这本书出版已久,罗岗老师近年又有不少新著问世,就不以此书为标准来臧否了。
评分理论的他山之石与20世纪中国现实结合无间,全面探讨现代文学/文化的展开与确立,以此反思现代性的构建理路与不同可能,宏观又深入精微,非常具有启发性。被翻译的现代性。
评分理论的他山之石与20世纪中国现实结合无间,全面探讨现代文学/文化的展开与确立,以此反思现代性的构建理路与不同可能,宏观又深入精微,非常具有启发性。被翻译的现代性。
评分本书主体是罗岗老师的博士论文,思路是不错的,关注的点也抓得很好,我以为关注现代文学教育的人都不能忽略这本书的存在。不过是不是像评分反映的那样出色呢?我以为不然。罗老师的西方理论功底想必过硬,但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一个问题,他的叙述容易兜圈子。或许“海派”的特点就是如此罢?我当然要标举平原君的例子,同样的话题,陈老师能表述得更加清楚明白,而且化理论素养于无形。不过考虑到这本书出版已久,罗岗老师近年又有不少新著问世,就不以此书为标准来臧否了。
评分理论视野开阔,富于启发。但对中国材料研读不多,使得在引用西方理论左右互搏之后,还是无法深入历史脉络中,如果能和陈中和一下就好了。
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