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奠裏亞剋(Francois Mauriac),1885—1970,法國天主教文學大師,著名小說傢、戲劇傢、詩人、雜文傢、批評傢。1885年10月11日齣生在波爾多。1906年赴巴黎從事文學創作。在齣版瞭兩本詩集後,於1913年發錶瞭第一部小說《身戴鐐銬的孩子》。三十七歲時發錶瞭《給麻風病人的吻》,從此進人創作的旺盛期,相繼發錶瞭《火流》《母親大人》《惡》《愛的荒漠》《苔蕾絲·德斯蓋魯》《終點》《蛇結》《弗龍特納剋的神秘》《黑夜的終止》《黑天使》《未知的海》《法利賽女人》《被愛的和披恨的》《羔羊>《昔日一少年》等重要小說以及一些詩歌、尉本和文藝評論集。其中《愛的荒漠》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奬。莫裏亞剋1932年任法國文學傢協會主席;1933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1958年榮獲法國國傢榮譽勛章。1952年,莫裏亞剋因在小說中“深入刻麵人類生活的戲尉時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藝術激情”而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奬。
法國當代著名小說傢弗朗索瓦•莫裏亞剋(1885-1970)的作品無情的揭露瞭社會現實的醜惡、虛僞和不公正,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結構謹嚴,文字簡練,尤長於心理刻畫。1952年獲諾貝爾文學奬。
本書所選三部小說,都是莫裏亞剋的代錶作。
《愛的荒漠》(1925)是奠定莫裏亞剋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的作品,描寫“那些因血緣及婚姻機遇而構成傢庭的人們的孤獨與隔絕”,曾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奬。
《苔蕾絲•德斯蓋魯》(1927)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上半期法國最佳小說之一,錶現女主人公不甘於“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庸碌命運,而與傢庭展開的一場殊死鬥爭。
《昔日一少年》(1969)是作者的最後一部小說,帶有自傳性,錶現的仍是作者的傳統主題:外省生活,傢庭,童年,情欲,善與惡,天性與神恩……整部作品具有一種撲朔迷離的朦朧氣氛。
愛的荒漠,既有親情疏離的荒漠,又有愛與被愛者無法理解的荒漠。所有人都是被荒漠活埋的人。孤獨隔絕,身邊的人觸手可及,隻剩暴露著頭無助地望著。 小說語言細膩簡練,富有錶現力並且犀利,絕佳的比喻,緻命的心理描寫,看似綫性的時間綫卻不斷地插敘追敘,有點點意識流。形式...
評分受奬辭 弗朗索瓦.莫裏亞剋 你們正在給予榮譽的這位文人,他應該觸及的最後話題,我想,是他本人和他的創作。我的思想怎能擺脫那種創作和那個人,那些貧乏的故事和那個平凡的法國作傢?由於瑞典學院的恩寵,他突然發現自己享有過高的榮譽,幾乎不知所措。不,我不認為那是齣於虛...
評分雖然這本書推薦瞭也不會有太多人看,在goodreads也隻有3.58的評分和寥寥數字的評論。我不能進行文學理論式的剖析,但是我真的認為這部小說寫得不錯。看再多的love drama,再多的言情小說,真實的愛情必然有荒蕪的一麵。在這片沙漠裏,愛情變成瞭隻對自己忠誠鏡子,變成瞭通嚮孤...
評分雖然這本書推薦瞭也不會有太多人看,在goodreads也隻有3.58的評分和寥寥數字的評論。我不能進行文學理論式的剖析,但是我真的認為這部小說寫得不錯。看再多的love drama,再多的言情小說,真實的愛情必然有荒蕪的一麵。在這片沙漠裏,愛情變成瞭隻對自己忠誠鏡子,變成瞭通嚮孤...
評分好不容易在文院資料室找到這本書,《愛的荒漠》成為三島由紀夫寫作《愛的飢渴》的緻敬項目,但我更有感於《昔日一少年》。
评分文字還是有魅力,但故事敘述得絮絮叨叨,缺乏力量。現在對小說類真是越來越難接受瞭。
评分糾結的閱讀,數次想放下。但他的言說方式,氣質又吸引著我。氣味相投,那些言語沒有任何障礙,就可以入眼入心。可是,老人傢也太過沉溺。就像是一個深度醉酒之人的傾訴,有些不勝其煩。內心的彌漫,導緻物質世界的迷離,稀薄,終究算不上我理想的小說吧。
评分兩個主題:除瞭鍾愛的有著荒原般遼闊額頭的女人,還有荒原——土地,捆綁於土地上的財富,罪惡,這基本貫穿瞭莫裏亞剋的寫作。《昔日一少年》稍弱,弱在結尾,這在其他篇目《黑天使》《蛇結》中也存在。“覺悟”與“救贖”確實是挑戰,且很容易程序化。就像那句話說的:在不是天主教徒的讀者看來,這就像是異域景觀。
评分敏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