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雲,1957年生,一級作傢,主要從事散文、文學評論及思想隨筆的創作。代錶作品有《艾雲隨筆——女人自述》、《藝術與生存的一緻性》、《南方與北方》與《赴曆史之約》等,曾獲第九屆廣東新人新作奬,第二屆女性文學奬,第三屆“在場主義散文”新銳奬等奬項。
硃學勤、崔衛平、張誌揚 聯袂推薦
艾雲,一個被嚴重忽視的女性思想者。
艾雲式的女性思想者,在西方有阿倫特,而在中國,則很難找到與之並論者。
《尋找失蹤者》,用女人的縴細神經緊緊勾住柏拉圖命題。
思之路上,誰在尋找? 誰是失蹤者?我們都在尋找,我們也都可能是失蹤者。
如果我們不讓自己失蹤,那就得始終帶著追問上路。問什麼?隻能問自身,問這個匱乏、有限、不全的自身。但中國的書寫者有一個緻命的硬傷,這就是他們往往容易“我控訴”,而難以去做“我懺悔”。人們善於談論他者的罪惡,而不習慣於正視自己的原罪。
如果書寫者是真的熱愛語言和思想,那麼他追問,還必得追問和清理我們的齣身,看清我們在血液中潛伏的卑瑣企圖,並在以警惕和批判,我們纔有可能不成為思之路途中的失蹤者。
內容簡介:
《尋找失蹤者》是著名女作傢艾雲的思想隨筆集。她以一個女性綿密而細膩的文字、曆史時空萬轉韆迴的想象、感性與理性交融並蓄的思考,將柏拉圖、福柯、哈耶剋、波普爾、薩特、雷濛•阿隆、索爾仁尼琴、列夫•托爾斯泰、哈貝馬斯等眾多傑齣知識分子的理念精神放大在當下的曆史情境之中,力圖用 一種現代性的解讀還原這些大師們的哲思與智慧,迴溯並追尋曾經在思想史和寫作史上以良知、公正及理性捍衛價值真理的殉道者和失蹤者,以及他們身後那些少為人知的心路曆程。
李嘉誠曾說,在空中看香港,好像一座玻璃城,五彩繽紛。 無獨有偶,一個很偉大的作傢也曾將自己最熟悉的城市比作“玻璃城”。在他以《玻璃城》為名的經典作品裏,一個叫奎恩的偵探小說傢在深夜接到瞭一個陌生電話,誤打誤撞地接下瞭一件不屬於自己的委托,糊裏糊塗地開始瞭...
評分艾雲的《尋找失蹤者》,用女人的縴細神經緊緊勾住柏拉圖命題:思之路上,誰在尋找? 誰是失蹤者? 福柯所言的“自我嗬護”,讓人想起芒果樹裏正在歌唱的鳥兒——沒有哪一隻鳥兒不愛惜羽毛啊!從身體齣發,抵達真理,且因為身體的時間性,人注定是真理的探尋者而非占有者。...
評分在讀完《李宗顥日記手稿》時,說過希望藝術史上能齣現更多如眉睫兄那樣發現文學史上失蹤者的人,未聞的大傢沒被寫進官方史,皆可稱為失蹤者。而讀完艾雲隨筆《尋找失蹤者》,發現那些聞名的西方思想傢們其實也是“失蹤者”,艾雲用女人的縴細神經和細膩筆觸把他們重新找迴。 ...
評分李嘉誠曾說,在空中看香港,好像一座玻璃城,五彩繽紛。 無獨有偶,一個很偉大的作傢也曾將自己最熟悉的城市比作“玻璃城”。在他以《玻璃城》為名的經典作品裏,一個叫奎恩的偵探小說傢在深夜接到瞭一個陌生電話,誤打誤撞地接下瞭一件不屬於自己的委托,糊裏糊塗地開始瞭...
評分艾雲是一個思想者,本書前言題為《不自欺,也不他欺》,即錶明瞭一種理性態度。對於讀書人來說,這是原本就該有的理性。女作傢艾雲不是一個自我拔高的人,如同她寫下的第一句話:“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說道理的癖好,這癖好,像有人喜歡打牌、下棋、打球、烹調一樣,就是找...
這本書看完之後,對於自己年輕時的品味産生瞭深深的懷疑,這種文章不就是當年餘傑式的嗎?為什麼當年我喜歡看這種文字,現在看完之後就覺得像是吃瞭一坨。。。人總是要進化的,不能停留在感情抒發的階段,看瞭作者的介紹,大體明白瞭一代人總是要被取代,抒情總代替不瞭思考。用文藝腔調的思考,不如夢囈。。。
评分哲學往往帶著龐大的理性色彩,自笛卡爾以後的近代哲學,習慣於在理性的邏輯思維裏纏繞,德國古典哲學更是以思辨著稱。但是艾雲的這本哲學冊子,在哲學問題麵前,以感性和理性並行,深刻的分析問題和細膩入微的感性,讀罷彆有一番哲學風味。一種魅力十足的女人味。
评分讓人視野大開的書。但看來閱讀層次還是太淺,看到全書後幾篇,基本就是看不懂瞭。還有華麗的詞藻,有些詞不知道什麼意思,還有不認識的字齣現。
评分看懂瞭一些,法國人的浪漫,暴力與血腥;俄國人的厚重,樸實,心懷蒼生;德國人的嚴謹與哲學
评分這本書看完之後,對於自己年輕時的品味産生瞭深深的懷疑,這種文章不就是當年餘傑式的嗎?為什麼當年我喜歡看這種文字,現在看完之後就覺得像是吃瞭一坨。。。人總是要進化的,不能停留在感情抒發的階段,看瞭作者的介紹,大體明白瞭一代人總是要被取代,抒情總代替不瞭思考。用文藝腔調的思考,不如夢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