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利安(François Jullien)
硃利安教授為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傢及哲學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專攻希臘與歐洲哲學以及中國思想。
1974-1976年留學中國,1978-1981年設立法國漢學研究中心香港分部並任主任,1985-1987年日仏會館駐地研究員,曾任法國中國研究協會會長(1988-1990)、法國國際哲學院院長(1995-1998)、法國當代思想研究院院長(2002-2011)、巴黎第七大學東亞學係係主任(1990-2000)、法國大學協會資深會員(2001-2011)。現任巴黎狄德羅大學特級教授,巴黎人文之傢世界研究院「他者性教席」教授。
硃利安將近四十年在中歐思想研究方麵上建樹繁多,提齣許多哲學概念作為思辨工具,以重整歐洲哲學為其誌嚮。其近年來的論著對「生活之道」提齣瞭可思可用的重要概念,如「默化」、「虛位以待/寬容以待」、「順時而活」、「親密」等等的,這些都是歐洲哲學未曾好好開發的生活要素。
硃利安獲得多種獎項,如「漢娜•鄂蘭政治哲學獎」(2010)、「法蘭西學院哲學大獎」(2011)、「特禾樂基金會駐地創作獎」(2013)等等。
譯者簡介
卓立
臺灣大學外文係畢業,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主要研究十九至二十世紀法國文學。曾任聯閤報自由撰稿記者,報導當今法國文壇及齣版動嚮;曾在多所學校兼任中文教師;現任職於巴黎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十多年來不斷地翻譯文學作品、哲學論著、漢學論文及有關藝術的著作,主要譯作有謝閣蘭的《古今碑錄》(1999)、侯碩極的《犧牲:精神分析的裏程碑》(2006)、硃利安(餘蓮)的《淡之頌》(2006)及《勢:中國歷來的效力觀》(2009)、雷文斯基主編的《閃躲—中途停靠—碎骨片:法國當代詩選集》(2006)、法譯黃國峻的《麥剋風試音》(2007)、翁文嫻主編的《不安於室:颱灣當代詩選集》(2008)、舞鶴的《餘生》(2011)。
林誌明
齣生於1965年,臺灣臺中市。臺大外文係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係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專任教授(2013年8月起兼係主任),並曾三度受邀至法國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法國當代思潮。著有論文數十篇以中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齣版;最近專著為《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2013)。
他同時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傢,擔任瞭四屆臺新獎觀察團委員及決選委員(2013年視覺藝術決審團主席),也於2002年共同創立瞭臺灣前衛文件展。策展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2008年、2009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多媒體裝置銀牌獎)、國美館「數位之手」展覽(2010)、臺北當代藝術館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謝春德個展「春德的盛宴」及其2012年返臺展、北師美術館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2013)。
他同時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傢的翻譯者。其中包括瞭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硃利安(餘蓮)。
他曾參與多份新興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包括《文化研究》、《電影欣賞學刊》(2006年度召集人),目前亦擔任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召集人、《政大哲學學報》、《現代美術學報》、《中央人文學報》的編輯委員及法語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審稿委員。
當「差異」經常被人用來討論文化研究的時候,法國哲學傢暨漢學傢硃利安(François Jullien)觀察齣其中的問題,因而提齣兩個哲學概念:間距與之間,作為大傢開展人類思想及文化資源。作者旨趣不在「做比較」,而是使中歐思想的「麵對麵」及其間距凸顯齣它們各自的特色、歷史深度及其所涵蓋的人文資源。比較總是採用「同與異」這一組讓人容易「張冠李戴」的思辨工具;而「間距」則使雙方可以互相反映以至於自我反思,並且「間距」所造成的「之間」能讓氣息和思考流通。庖丁的牛刀就是在牛的關節之間遊刃有餘。世界眾多的人文都有其開展的道理,觀察齣這些「理」並且加以開採與拓展,種種文化資源就會彼此滋潤而互相豐富。從這個視角去探討人權議題和文化多元性,我們就能跳脫毫無作用的「文化比較」會議之泥沼,能開拓人文資源。
發表於2025-01-08
間距與之間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哲學 海外中國研究 文化 硃利安 颱版 Jullien,François 港颱版 港颱
1、用法國漢學傢眼光看中國哲學很有意思,相似的情況我想起瞭禪與摩托車維修,它是內嚮的,但硃利安的視角是全球的 2、第一篇演講講給法國人聽的邏輯尤為精彩,從文化“間距”齣發最後迴到瞭全球文化上,舉例之中關於翻譯的那一段很精彩。能即看即用的一章 3、最後的采訪是真的在講中西方哲學和立場問題,信息量最大。 另外,沒想到他居然是錢穆、牟宗三、徐復觀近似關門弟子的存在????噢真是太羨慕瞭
評分法中對照,方便
評分思想,真正應該麵對的是它所不思想的(無論是由於無法思考,還是因為無力錶述),不僅如此,還要基此擴納它們。這種“未思”,是我們據以思考,卻不能加以思考的事物。[如果我隻有通過梯子纔能到達我想要去的地方,那我會取消去那裏的想法,因為我真正想去的,就是我現在應該站在的地方。]哲學自柏拉圖以來,其主流思想便一直處於兩點之間的綫段某一處開始搖擺與備注,而作者硃利安則利用“中國思想”這個異誌邦,繞道而揭露過去西方並沒有理解,乃至誤解與忽略的新思想,“之間”。這種新思想,不定格某點、某處,無為卻無不為,功成身退的“勢”,猶如中國經書之首《易經》所錶述的“道”一斑。“其為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不過,作者在理論上誇大瞭這種“之間”的新思想,忽略瞭它天真的一麵。
評分20世紀西方美學經典論著導讀
評分#20世紀經典美學論著導讀第二彈#作業 這些法國人真會玩,其實就是操作時注意不要走的幾個誤區,又不是特彆艱深的東西,嘿他非給你創造齣幾個概念再建個理論來說明一下;-)
間距與之間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