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克莱普勒(Victor Klemperer,1881—1960),出生于瓦尔特河畔的琅茨贝尔格,在布隆贝尔格和柏林长大,在慕尼黑、日内瓦、巴黎和柏林读了哲学、罗马语文学和日耳曼学专业。1920—1935年任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罗曼语文学教授,1935年因其犹太出身被 解聘。1945年后恢复了德累斯顿教职。此后在格莱弗斯瓦尔德、哈勒以及柏林任教授。
克莱普勒给自己最“艰难”的作品命名为《第三帝国的语言》,它令这位学贯罗曼学、日耳曼学和比较文学的作家声名远播,跨越了欧洲大陆。不仅因其是第一本对“第三帝国语言”的深刻评析,也不仅因作者所表现出的语言天赋,更因为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的文献。
译者简介:
印芝虹,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德语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语现当代文学、跨文化日耳曼学。译著另有《托马斯·曼》(合译)、《学习,别听学校的!》、《周末》等。
发表于2024-11-21
第三帝国的语言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语言其实是逐渐累积的,每个时代都继承着上一时代的语言习惯,同时也有着自己新的创造。纵观整个的历史,人类的语言就如一条缓缓流动的河,从涓涓细流到蔚为大观,每个时代都在向着这条河流倾注着自己的细流。当然,也会有大浪淘沙的时候,有些词汇就逐渐地消失于这条语言之河...
评分我之前写过一篇《在语词的密林中》,是针对语言的探究。近期也看到陈丹青的一篇演讲,其中也谈到两岸三地之间汉语的不同,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域间使用方法和语言中所表现的气质是如此的不同。 而针对《第三帝国的语言》这本书的阅读推进,更能发现针对语言的研究是如何演变...
评分 评分文 谷立立 原载《深圳特区报》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3-12/14/content_2719576.htm “我什么时候能在这个政体的语言里发现一个真正诚实的词语呢?” 在回忆二战时消失于纳粹毒气室、焚化炉的奥地利好友一家时,美国作家塞林格曾说,“你大概一辈子都无...
评分有一天,木南和我沿着新开湖散步聊天,我对他说起一个多年来勤奋读书的朋友,用了“十年如一日”这个形容词。木南立刻敏感地打断我,问,为什么你要用这个词?你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吗?我辩解说,这就是我的话,它很简洁,很有概括性。木南还是坚持反驳我:你有没有思考...
图书标签: 语言学 德国 历史 二战 社会学 维克多·克莱普勒 文化 纳粹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相比之下,茨威格笔下一战对欧洲的戕害似不足道也。
评分语言是魔鬼的魔法。要警惕公众视野中的语言,警惕那些不断重复的贫瘠的煽情的起誓式的政治话语,警惕它们的魔咒。然而即使是一种令人不适的话语体系,一旦取得高地,成为随处蔓布的空气,人们又如何能避免这种语言成为他们的肌理?即便作者本人,也是一边恶心它,一边以另一种方式使用它。
评分作者自己最后成了极权帮凶,其实书中已经展露了作者对苏维埃的示好。再者,文字中亦能看出,作者虽然批判纳粹话语方式,自己也没能逃脱它的荼毒。
评分读这本书其实是不怎么愉快的,因为它时刻令人联想到现实。
评分翻了几页就买下了。中译本后也有原Reclam评注,相当详尽。笔法基本散文,作者称为笔记,Notizbuch,或者是笔记本吧。
第三帝国的语言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