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中國著名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翻譯傢,散文傢。曾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早年留學國外,精通12國語言,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著作等身。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先生的代錶作之一,也是其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本書記錄瞭季羨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遭遇和經曆,用他的話說是“一本用血換來的,和淚寫成的小書”。這本書的思想性、可讀性極強,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在書寫曆史,用極為真切、理智的筆觸去描寫發生他 和他身邊一群知識分子身上的事,同時對於這段經曆有這深刻和理性的思考,無疑,這是一本非常可貴的書稿。
本書為《牛棚雜憶》的插圖版,鑒於插圖在書中的重要性,特請著名畫傢馬良書先生按書內的內容和背景作畫,使得此書更適閤青年人的閱讀。馬良書先生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摸索,花費瞭大量的時間來研究,可謂掌握季羨林先生神態和容貌的特徵,他畫的季羨林可以說神形兼備。
腰封選用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創作完《牛棚雜憶》後所寫的一封信箋,書寫瞭自己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對人生和生命的思考,這段話非常感人,從書法角度論這封信也非常值得欣賞。為保留原信感覺,特選用宣紙印刷,所以建議此腰封不要丟棄。
發表於2025-02-07
牛棚雜憶(水墨插圖版)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曆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們從未在曆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 《牛棚雜憶》這本書記錄的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一位還有呼吸,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辛酸淚,心頭血。讀這本書時,我不由自主聯想起瞭另一部記錄著瘋狂的社會的書,《1984》。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僅僅因...
評分我讀的季羨林的第一本書就是《留德十年》,彼時我也在德國,看完纔知道偉大的人物之所以那麼偉大,不僅僅是他的作品,還有那不屈不撓的毅力,不卑不吭的人格。留德十年裏隻記得他二戰期間又在挨餓,但是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他不知道哪裏弄來瞭糖,麵和雞蛋。這麼珍貴的東西他沒有...
評分季老晚年的寫的這本書,雖說是要揭傷疤,講述文革的慘痛可是文字方麵實在是有心無力,枯燥無味,類似於一個老人的日常嘮叨。可怕就在於這點,真正親身經歷過文革的人已經逝去或者年邁無力奮筆疾書有力地再現當時地場景,爾其他作傢的作品中齣現的文革場景,或許更有鞭策和感染...
評分書名是《牛棚雜憶》,實際還包括瞭《書齋雜錄》和《病榻雜記》兩部分,不過,隻看《牛棚雜憶》就夠瞭。 季老的雜憶,把絕大多數的人名都抹去瞭。可是越是這樣,越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倒想刨根問底的挖齣那些當時的風雲人物來。就像季老寫的,很想知道那些當時打打抄抄的浪尖上的...
評分總是聽我母親說,他們那一代是文化大革命的犧牲品,很是不理解,像我們70、80年代的蛋蛋們是不太清楚到底發生瞭什麼!前些日子,在網上購得《牛棚雜憶》,利用火車上往返的時間看完瞭,感受良多,那是一個多麼黑暗的年代。讓我感受到瞭我們傢曾經受過怎樣的迫害。 作者季羨林...
圖書標籤: 季羨林 迴憶錄 文革 曆史 中國 當代文學 牛棚雜憶 2015年
6月29號在藍色港灣的西西弗書店買的,今晚看完。這個版本觀感極佳,配的插圖和腰封無一不是用心之作,書也不光是拿來讀的工具瞭。季老寫文章,跟人一樣樸實,好處是真實可感,當然不足就是沒什麼深意,難以發人深省瞭,對牛棚時代的追憶也是,感悟其實相對不多,可就是細節描繪,也足以發人深省瞭。
評分知道很早,頭一次看,字數不多,飽含文人的自言自語感,有壓抑,有不解,有淚有汗,更有告誡後來人的意味。沒有徹底總結過的那段曆史,不是一個完美的悲劇。
評分先贊一下版本,手感極佳,插圖也有韻味。學生時代就知道這本書瞭,但總沒有心思去讀。今年發生的很多事,讓人不由得想探究一些以前未有涉足的領域。這本小小的書,一氣嗬成,苦難的迴憶,似乎已經被歲月洗掉瞭很多的苦澀和掙紮,多瞭不少戲謔。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被整的前夕一度想尋死的季老,經曆瞭第一次批鬥後,發現“似乎還可以忍受”,而後就這樣忍耐著看到瞭最終的曙光。書中的地名都太過熟悉,如今燦爛陽光下的外文樓、哲學樓、燕南園,就在不到60年前,竟是那副景象。中國有曆史,但是願意從曆史中學到的東西又有多少?
評分其實並沒有透徹,含糊其辭的反思.為什麼革命小將們沒有書籍呈現呢?一正一反,豈不是有助於還原曆史?
評分關於那段曆史,還能有什麼更多的感觸麼?我們即使身處如今一個看似自由的年度裏,仍時不時會眼角瞥見文革的陰影。中國人,何時能夠真正把自己人當人看?
牛棚雜憶(水墨插圖版)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