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中國著名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翻譯傢,散文傢。曾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早年留學國外,精通12國語言,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著作等身。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先生的代錶作之一,也是其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本書記錄瞭季羨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遭遇和經曆,用他的話說是“一本用血換來的,和淚寫成的小書”。這本書的思想性、可讀性極強,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在書寫曆史,用極為真切、理智的筆觸去描寫發生他 和他身邊一群知識分子身上的事,同時對於這段經曆有這深刻和理性的思考,無疑,這是一本非常可貴的書稿。
本書為《牛棚雜憶》的插圖版,鑒於插圖在書中的重要性,特請著名畫傢馬良書先生按書內的內容和背景作畫,使得此書更適閤青年人的閱讀。馬良書先生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摸索,花費瞭大量的時間來研究,可謂掌握季羨林先生神態和容貌的特徵,他畫的季羨林可以說神形兼備。
腰封選用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創作完《牛棚雜憶》後所寫的一封信箋,書寫瞭自己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對人生和生命的思考,這段話非常感人,從書法角度論這封信也非常值得欣賞。為保留原信感覺,特選用宣紙印刷,所以建議此腰封不要丟棄。
發表於2025-04-28
牛棚雜憶(水墨插圖版)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季羨林。名字給我帶來的反應僅僅錮於“國學大師”的稱號。到底到什麼程度腦海中卻無可挖掘的瞭,就像地下勘探隊遇到瞭堅硬的花崗岩。說來是有一番慚愧。 自詡喜歡讀世相書,也自詡要讀遍天下好世相書。 在不少書中有過對文革的隻言片語的描述,對於那十年的浩劫,也可窺見一斑...
評分文革是新中國的恥辱,正史不願多提,而當年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知識分子,大多已成為冤死鬼,沒能撐到今天,僥幸存活者,哪裏還敢做聲。那些紅小兵對自己的劣跡當然更不願多提,因此關於文革最殘酷部分的迴憶錄存世的很少。 但季羨林不愧是牛膽包天,當年他因為多嘴跳齣來惹瞭禍...
評分季羨林。名字給我帶來的反應僅僅錮於“國學大師”的稱號。到底到什麼程度腦海中卻無可挖掘的瞭,就像地下勘探隊遇到瞭堅硬的花崗岩。說來是有一番慚愧。 自詡喜歡讀世相書,也自詡要讀遍天下好世相書。 在不少書中有過對文革的隻言片語的描述,對於那十年的浩劫,也可窺見一斑...
評分按:注銷人人,把2011-05讀過這書時寫得短文存在這兒 之前不知道在哪兒看過一則軼聞,說北大開學的時候,一個獨自報到的學生在校門口看見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遍請他幫忙看行李,等自己辦完手續迴來,守在行李旁邊很久瞭的老頭纔離開。沒想到開學典禮的時候這個老頭竟然坐在主...
評分我讀的季羨林的第一本書就是《留德十年》,彼時我也在德國,看完纔知道偉大的人物之所以那麼偉大,不僅僅是他的作品,還有那不屈不撓的毅力,不卑不吭的人格。留德十年裏隻記得他二戰期間又在挨餓,但是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他不知道哪裏弄來瞭糖,麵和雞蛋。這麼珍貴的東西他沒有...
圖書標籤: 季羨林 迴憶錄 文革 曆史 中國 當代文學 牛棚雜憶 2015年
喜歡這個老頭子
評分編輯裝幀絕對優質!
評分先贊一下版本,手感極佳,插圖也有韻味。學生時代就知道這本書瞭,但總沒有心思去讀。今年發生的很多事,讓人不由得想探究一些以前未有涉足的領域。這本小小的書,一氣嗬成,苦難的迴憶,似乎已經被歲月洗掉瞭很多的苦澀和掙紮,多瞭不少戲謔。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被整的前夕一度想尋死的季老,經曆瞭第一次批鬥後,發現“似乎還可以忍受”,而後就這樣忍耐著看到瞭最終的曙光。書中的地名都太過熟悉,如今燦爛陽光下的外文樓、哲學樓、燕南園,就在不到60年前,竟是那副景象。中國有曆史,但是願意從曆史中學到的東西又有多少?
評分要不是有這本實錄,百年後中國能拍點十年浩劫題材的電影瞭都不知道怎麼寫分鏡頭。有瞭這書,大約摸可以比照著納粹黨衛軍迫害猶太人的場麵那樣拍瞭。隻不過迴顧集中營的影視劇多瞭去瞭,迴顧牛棚的倒沒見過。
評分6月29號在藍色港灣的西西弗書店買的,今晚看完。這個版本觀感極佳,配的插圖和腰封無一不是用心之作,書也不光是拿來讀的工具瞭。季老寫文章,跟人一樣樸實,好處是真實可感,當然不足就是沒什麼深意,難以發人深省瞭,對牛棚時代的追憶也是,感悟其實相對不多,可就是細節描繪,也足以發人深省瞭。
牛棚雜憶(水墨插圖版)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