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发表于2025-04-18
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总让我联想到李欧梵所描述的摩登的上海。两者都是从市民消费谈起,然后引伸出经济力量对文人作品的影响。城市生理学,诸如《夜的巴黎》、《桌上的巴黎》、《水中的巴黎》这样的作品在20世纪的上海同样存在,甚至连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雨...
评分本雅明应该没有文学批评的野心,他甚至连波德莱尔诗中的音节都没有数对——出于对这个图书馆式天才的仰慕,我更愿意相信他事实上只是是草草读过。作为一个立志透过细节与现象的辩证图景解读一个时代(无疑是最抽象和复杂的一个)的学者,这样的马虎显得有些草率,更加体现出他...
评分末法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经验里 抱着执念 等一个叫戈多的家伙 ———————————————————————— 我徜徉在某个城市里,选择观察一个人。 在上下班的路上跟踪他,躲在他家对面的屋子里拿望远镜监视他,一举一动。看他的阅读量永远到不了两位数的博客,关注他的...
评分本雅明博士,您的研究题目“巴黎,19世纪的首都”,似过于空洞浮泛,研究主题不够明确,建议修改为“19世纪巴黎的空间与想象:以拱廊为例”,是否更为清楚?另,您的研究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傅立叶与拱廊”、“达盖尔与全景画”、“格兰维尔与世界博览会”、“路易•菲利普...
评分本雅明博士,您的研究题目“巴黎,19世纪的首都”,似过于空洞浮泛,研究主题不够明确,建议修改为“19世纪巴黎的空间与想象:以拱廊为例”,是否更为清楚?另,您的研究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傅立叶与拱廊”、“达盖尔与全景画”、“格兰维尔与世界博览会”、“路易•菲利普...
图书标签: 文学批评 瓦尔特本雅明 现代主义 波德莱尔 文学 人群 德国 巴黎
现代性的产生与古典时代的消亡。
评分波德莱尔:在任何地方发现我们当今生活的稍纵即逝、变幻不定的美,这就是读者允许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东西。
评分波德莱尔诗歌赏析,他以及其他作家(爱伦·坡、托尔斯泰、雨果…)对身处发达资本主义城市(巴黎、伦敦…)的感受。「波~明白文人的真实处境:他们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逛进市场,似乎只是随意瞧瞧实际上却是想找一个买主「每个人,无论高贵还是卑贱,心里都揣着某个秘密,假如这个秘密被人知道,他就会成为大家痛恨的人。—歌德「闲逛者具有着由“追逐个人利益时的那种不关心他人的独往独来”而来的空虚,他们只不过在用外来的,由陌生人引发的构想来填补这种空虚,这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它「雨果把自己当做公民置身于人群中,而波~则把自己当做一个英雄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波~…知道东西太少。这一点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的。凡他知道的他都了如指掌,但他知道的东西很少「波~把女人看做奴隶或动物,但他却以对待圣母般的崇敬提起她们…两种对立的态度…
评分朋友送的生日礼物(三本书),除了这本还有《单向街》,是去年八月的一个惊喜,一口气读完两本。可惜这是未完成的作品。正是因为它,重新再看波德莱尔。
评分“这里有个特殊的星座,使得伟大与慵懒也会聚在某个人上,这样的星座就支配了波德莱尔的一生。他把它译解了出来称之为“现代主义”。当他观望那些停泊在港湾里的船只迷失自己的时候,他就看出了自己与它们的一致。英雄就像那些造得如此好的帆船一样,是多么的坚实,多么的意味深长,多么的谐调。但是,辽阔的海洋只能徒然地向他召唤,因为他的生活被一颗灾星支配着。现代主义最终表明是他的厄运。英雄并没有被植入现代主义中,它对这类人没有任何用处,它把他永远拴在了安全的港湾里,将他抛给了持久的慵懒。” 作为一个凡人,没有波德莱尔的诗才,又偏爱上现代性悲剧表演,留给我的便只有慵懒 。
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