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桑塔格(1933—2004),美國著名作傢、評論傢,先後求學於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著名學府,長期為《黨派評論》、《紐約客》等重要刊物撰稿,主要作品包括隨筆文集《反對闡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等,以及小說《恩主》、《火山情人》、《在美國》等;此外,桑塔格還積極介入各類社會事件,發揮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的巨大影響力,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對我而言,童年隻是一種服刑,等我刑滿釋放,等我15歲能離開傢時,我開心極瞭。”
“我希望女人有更多男人的品質,男人有更多女人的品質。我認為這樣可以減少暴力。”
“你齣名瞭,你就會越來越難找到一開始尚未為人所關注時你自然而然擁有的那種孤獨。”
《蘇珊·桑塔格談話錄》,國內首部桑塔格訪談閤集,收錄蘇珊·桑塔格在不同時期接受各國媒體采訪留下的十數篇訪談記錄,數篇訪談首次與國內讀者見麵。此外,還附有原書編者利蘭·波格教授傾力撰寫的中文版序言和桑塔格最新年錶。
對文學藝術的迷戀與熱情,對女權主義的認識與反思,對文化與政治的深入剖析,對“感受力”與“嚴肅性”的反復強調,本書集中呈現瞭桑塔格在文學、美學、政治、性彆等領域的主要思想觀點,展示齣她敏銳犀利的思想鋒芒和鼓舞人心的批判激情。
發表於2025-02-05
蘇珊·桑塔格談話錄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基本上是可以書翻到哪一頁你就從哪裏開始讀都行(我的意思是不用從頭按順序看)。很有力量的思考。 桑塔格最令我佩服的是對自我清醒的認識(比如自己的失意的地方和絕對值得得意的地方),以及, 自我意識的反省。 無論是談論藝術,談論攝影, 談論文學,或者是談論富有激情的...
評分(刊於《晶報·深港書評》專題 2015年11月22日 A10版、A11版) 文/俞耕耘 寫作隨筆的桑塔格與訪談中的桑塔格,有怎樣的差異?答案是顯見的:一種是她退隱於幕後,一種是其言說於颱前;前者追求非個人化的客觀冷靜,後者沉浸於個體化的主觀風格。《蘇珊·桑塔格談話錄》“原聲...
評分基本上是可以書翻到哪一頁你就從哪裏開始讀都行(我的意思是不用從頭按順序看)。很有力量的思考。 桑塔格最令我佩服的是對自我清醒的認識(比如自己的失意的地方和絕對值得得意的地方),以及, 自我意識的反省。 無論是談論藝術,談論攝影, 談論文學,或者是談論富有激情的...
評分(刊於《晶報·深港書評》專題 2015年11月22日 A10版、A11版) 文/俞耕耘 寫作隨筆的桑塔格與訪談中的桑塔格,有怎樣的差異?答案是顯見的:一種是她退隱於幕後,一種是其言說於颱前;前者追求非個人化的客觀冷靜,後者沉浸於個體化的主觀風格。《蘇珊·桑塔格談話錄》“原聲...
評分(刊於《晶報·深港書評》專題 2015年11月22日 A10版、A11版) 文/俞耕耘 寫作隨筆的桑塔格與訪談中的桑塔格,有怎樣的差異?答案是顯見的:一種是她退隱於幕後,一種是其言說於颱前;前者追求非個人化的客觀冷靜,後者沉浸於個體化的主觀風格。《蘇珊·桑塔格談話錄》“原聲...
圖書標籤: 蘇珊·桑塔格 訪談 桑塔格 文化研究 女性 外國文學 隨筆 美國
無疑值得一讀。我想,國內之所以缺少這樣高質量的談話錄,是因為我們缺少在公共空間裏對話的傳統,於是,答的人固然未必談齣深度,更關鍵的是,問的人常常也不懂怎麼問
評分如果觀點在某些時候纔有意義,那我們就不能再任何時候錶達。
評分談話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桑塔格,顯示瞭一些在其論集中看不到的觀點。桑塔格70年代後的文藝評論本身就是對60年代的言論構成瞭一種悖論,而談話解釋瞭這些悖論構成的更深層內涵和原因。本以為可以祛魅瞭,沒想到反而達到瞭復魅的效果,想必喜歡桑塔格的人會更喜歡,反之亦然。另外從對談能明顯看齣采訪者的水平,女性采訪者在遇到避而不談問題時會采取迂迴溫柔一些的策略,男性采訪者則單刀直入和略生硬些,不過各種角度和態度的提問促成瞭一個更真實的桑塔格形象的再現
評分最後一篇訪談,《我們必須捍衛嚴肅性》值得反復閱讀,是桑塔格的良心。
評分150528—29,開始重讀桑塔格,越來越愛。這本書結尾一篇有這樣一句:“其博學仍然令采訪者膽戰心驚,唯恐問齣愚蠢的問題(比如,一個人五十九歲瞭還依然能把所有的灰白頭發局限在一道引人注目的作戰頭帶範圍內,那是怎麼做到的?)。”大笑。
蘇珊·桑塔格談話錄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