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之匙》总共分为四辑,每一辑都有一个关注中心,第一辑是“影像”,第二辑是“文化”,第三辑是“性别”,最后一辑是"60年代“。在我看来,将这四辑串起来的,是一个大的核心问题——现代中国“反帝反封”之任务本身就存在一个自我背反的问题。以此为基点,戴爷阐述了中国...
评分《未名之匙》总共分为四辑,每一辑都有一个关注中心,第一辑是“影像”,第二辑是“文化”,第三辑是“性别”,最后一辑是"60年代“。在我看来,将这四辑串起来的,是一个大的核心问题——现代中国“反帝反封”之任务本身就存在一个自我背反的问题。以此为基点,戴爷阐述了中国...
评分《未名之匙》总共分为四辑,每一辑都有一个关注中心,第一辑是“影像”,第二辑是“文化”,第三辑是“性别”,最后一辑是"60年代“。在我看来,将这四辑串起来的,是一个大的核心问题——现代中国“反帝反封”之任务本身就存在一个自我背反的问题。以此为基点,戴爷阐述了中国...
评分2018.3.5 晴
评分最喜欢的当然还是《叩访60年代》。《欧洲经典的光影转世》可以视作哈姆雷特、简爱两本更具理论总结性的简版。《主体结构与观视方式》是戴老师“中国电影文化史-新时期”的核心观点。《谍影重重》是通过间谍片类型切入冷战-后冷战-后冷战之后的尝试。当然还有戴老师极擅长的文化研究视野下的文本分析。
评分目光犀利,思维相当老辣,从文本/影视作品解读向政治意味解读延伸的难得之作。初读一遍,还有很多地方看不透看不懂,以后还会再次拜读的。
评分未名之钥-a key with no name-这一双关足以表明戴老师的姿态与立场。又一次被戴老师的视野horizon/insight深深折服,尤其是关于陆川一篇。戴老师笔下幽灵般出没的对60年代的叩访与她反复强调的后冷战现实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是她奔走呼号“20世纪遗留的最大历史债务与思想及实践瓶颈”的基础与底色(想必亦是她的躬身自省)。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厕身高校、心系底层的立场,正如她不无沉重地指出,“今日我们难以轻松地言说‘中国’”。有趣的是,此丛书与同社另一套书相比似乎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了“京派”与“海派”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某种差异(暂且忽略其他地域的学者)。而体验过后者的我在今晚看了比较所30周年所庆的视频后也更加坚定追寻的心。
评分未名之钥-a key with no name-这一双关足以表明戴老师的姿态与立场。又一次被戴老师的视野horizon/insight深深折服,尤其是关于陆川一篇。戴老师笔下幽灵般出没的对60年代的叩访与她反复强调的后冷战现实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是她奔走呼号“20世纪遗留的最大历史债务与思想及实践瓶颈”的基础与底色(想必亦是她的躬身自省)。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厕身高校、心系底层的立场,正如她不无沉重地指出,“今日我们难以轻松地言说‘中国’”。有趣的是,此丛书与同社另一套书相比似乎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了“京派”与“海派”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某种差异(暂且忽略其他地域的学者)。而体验过后者的我在今晚看了比较所30周年所庆的视频后也更加坚定追寻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