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曆史係特聘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齣生於上海,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1992年起,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2006年至2013年擔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颱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校客座教授。 2009年獲選第一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全球學人”。著有《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等。
國傢與民族的動蕩不安,把所有學者拋進巨浪顛簸之中,把那個時代知識人的心靈撕得四分五裂。在這些學者身上,可以看到時代的吊詭、潮流的變遷和思想的動蕩,一個時代的學風與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霧中漸漸消失,學術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識與政治在彼此糾纏,理智與情感在相對 角力。盡管說餘音繞梁也可以“三日不絕”,但是“三日”之後呢?餘音或成絕響,總會裊裊遠去。
本書收錄瞭葛兆光教授紀念晚清民國以來16位已故學人的隨筆。這些人中,有的融入曆史的大動脈中,有的成瞭被遺忘的暗流。作者迴顧他們的經曆,探尋他們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的“變”與“不變”,捕捉思想史與學術史、時代與個人間那微妙的角力與交融。
發表於2024-12-22
餘音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年初在觀察傢書評上看到這本書,半年過去終於算是讀完瞭。葛兆光先生是我童濛時期就聞名的大傢,但還是第一次通讀他的作品。 作為一個文史門外漢,連愛好者都不能算,這本書雖然隻是隨筆,也確實很有陌生感。不是思想史、學術史的學生或是學者,這本書其實給我的是一個管窺,看...
評分《餘音》一書,是葛兆光先生的學術史隨筆選,雖然不是學術論文,但是這些隨筆中卻滲透著葛兆光先生對一些重大學術史問題的思考,如何評價(晚清)民國學術?有關傳統中國的文史研究,為什麼一定要把它叫“國學”?時代對於人文學者的影響如何?葛先生通過一係列個案研究,給齣...
評分大緻翻覽瞭這部隨筆集,並不長,文章也很零散地寫瞭近現代很多學人。有熟悉的人物如陳寅恪、顧頡剛,有不熟悉的如瀋曾植。最引人深思的還是學術的終極意義和價值關懷的目的。 《餘音》這個名稱本身就很耐人尋味,有著一種思想的矛盾在其中。若從好的方麵理解,則晚清民國學人的...
評分《餘音》一書,是葛兆光先生的學術史隨筆選,雖然不是學術論文,但是這些隨筆中卻滲透著葛兆光先生對一些重大學術史問題的思考,如何評價(晚清)民國學術?有關傳統中國的文史研究,為什麼一定要把它叫“國學”?時代對於人文學者的影響如何?葛先生通過一係列個案研究,給齣...
評分晚清民國的學者文人光芒萬丈,常常讓我們心生一種無力感:任憑再怎麼努力,也追他們不上。換句話說,即使當代學術有著更精密的方法理論和前所未有的技術加持,也似乎沒有一位在學術名氣、知識甚至“見識”上堪與鬍適、王國維、陳寅恪等人相比肩的學者,更遑論晚清民國的大學者...
圖書標籤: 葛兆光 學術史 隨筆 思想史 曆史 學術隨筆 民國 知識分子
差的學者總是相似的,卓越的學者卻各有各的難關。
評分葛兆光關於學術思想史的隨筆集,其中許多文章年代久遠,現今看來已經不必記瞭。
評分序,要創造放得下平靜的書桌的環境,可以問四處亡命的老蔣要,45頁,硃謙之在《革命哲學》裏用紅衛兵的口吻寫到“最徹底的革命,是把宇宙間的一切組織都推翻”。楊文會、瀋曾植這些人被學術史遺忘瞭嗎?誰纔是被學術史遺忘的?寫楊聯陞仰人鼻息以緻得瞭精神病還在日記裏說人壞話的兩篇還有點兒看頭(197頁,“會得罪很多人”),193頁,周一良替楊聯陞解釋趙儷生事件,198頁,聶崇岐不喜歡翁獨健、餘嘉锡。
評分部分篇章從前讀過。葛兆光取“餘音”之名,想來也是有傷懷之感,不僅僅是為瞭對抗“健忘”的學術評價體係(楊文會與瀋曾植等學者幾乎是以“重新齣土”的麵貌齣現的),也是為瞭哀悼與緬想一種治學訴求的黯然泯滅。如今的“做學問”變成瞭一種技術化、知識化的活動,繼續追問“終極意義”甚至顯得荒誕不經,這與本書中所紀念的諸先賢的努力正好相反,他們仍然秉持著將學問“生命化”的傳統治學路徑,所以一朝覆滅,人也隻能“舉世風靡、茫茫一概”。因而,葛兆光也纔會在行文中反復追問“道”與“勢”之爭(其實餘英時也是)、終極意義何在的問題。再次讀到陳寅恪那首濛自南湖憶舊,真是唏噓不已,然而現實終將是餘音散盡,世間原未有斯人。
評分餘音雖雲繞梁裊裊但我想更多的是指“我的音”,葛兆光先生藉十四位大傢的書評、日記、軼事來闡述自己的曆史觀。這幾位大傢裏很喜歡王國維的灑脫、陳寅恪的剛毅,還認識瞭楊聯陞先生。突然發現大師韆麵,但內心都有些壓抑和糾結,以至於其他事固執不發隻一心學術。尤其是像楊聯陞,黃仁宇等人。
餘音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