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結集,共可分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曆史研究過程中的感想,對學術界動嚮特彆是曆史研究領域問題的觀察和思考,這被作者以“天纔為何成群地來”為總結,並作為本書的書名。二是演講稿《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談假如我是一個研究生》,作者結閤自己的經驗和體會,談瞭他認為一個曆史學專業的研究生應該學些什麼,做些什麼,注意什麼。三是作者對自己的幾位老師,包括餘英時、牟復禮、杜希德等的迴憶文章。四是作者幾次接受訪談的記錄。
---------------------------------------------------------------------------------------
【編輯推薦】
如果沒有人文,我們隻有“生存”,沒有“生活”。
每個時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價值競逐的狀態。
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動物不需要曆史感,而人類需要。
王汎森以近現代的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研究聞名,比起《權力的毛細血管》、《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等論著來說,《天纔為何成群地來》看上去似乎學問不大、價值也不怎麼高。這部作品主要集結王汎森曆年在《南方周末》等刊物上發錶的雜文,一些學術演講、訪談,另有一些...
評分《天纔為何成群地來》一書中所提及的人文學科的幾種危機錶現: 一、書的危機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指標化。王汎森先生提到,“颱灣的人文社會科學正逐漸從‘書的文化’轉變成‘論文的文化’。”這種“論文文化”是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領域的“指標化運動”息息相關著。如果我們迴...
評分《天纔為何成群地來》一書中所提及的人文學科的幾種危機錶現: 一、書的危機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指標化。王汎森先生提到,“颱灣的人文社會科學正逐漸從‘書的文化’轉變成‘論文的文化’。”這種“論文文化”是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領域的“指標化運動”息息相關著。如果我們迴...
評分 評分《天纔為何成群地來》一書中所提及的人文學科的幾種危機錶現: 一、書的危機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指標化。王汎森先生提到,“颱灣的人文社會科學正逐漸從‘書的文化’轉變成‘論文的文化’。”這種“論文文化”是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領域的“指標化運動”息息相關著。如果我們迴...
翻翻即可,看多瞭會膩
评分不是最差,是較差。(哈哈,前些天讀完的,趁亂標注)
评分集中好多篇都曾在手機或電腦上讀過,所以讀罷此書,最感慨的還不是王院士的內容,而是其文字,作為一個研究明清以後思想史的學者,行文用語如此清爽簡明,毫不枝蔓,實在是厲害。作者謂餘英時先生寫作乃“冰山一角”,此語正可形容他自己。
评分沒啥乾貨,大量內容隻是隨口閑談。我被書的塑料封皮騙瞭,買之前沒法翻看內容。一言以蔽之,乾貨纔是書的良心。
评分強烈推薦《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談假如我是一個研究生》,這兩篇絕對可以作為文史類學科讀研讀博(國內外皆適用)的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