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娜丁•徐(Bernadine W. L. Chee):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她的研究主題是北京居民的社會認同、城市化和食品消費模式。
馬麗思(Maris Boyd Gillete):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密蘇裏大學聖路易斯分校任博物館學教授。。她關注西安都市穆斯林的消費文化。
蘇珊娜•古德昌(Suzanne K. Gottschang):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博士,目前為美國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人類學與東亞研究副教授。她關注中國父母的育兒實踐和醫藥科學的社會意義。
喬治婭•古爾丹(Georgia S. Guldan):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目前為孟加拉國亞洲婦女大學(Asian University ForWomen)公共衛生係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包括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兒童健康問題等。
郭於華:曾任教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目前為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傢庭關係和食物消費等。
景軍: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目前為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他的著作包括《神堂記憶》等。
羅立波(Eriberto P. Lozada, Jr.):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美國戴維遜學院(Davidson College)人類學係副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南部的天主教信仰,以及大眾文化與媒
體的關係。
華琛(James L. Watson):哈佛大學人類學係榮休教授,其著作包括《移民與中國宗族》《東方金色拱門:東亞的麥當勞》《帝製晚期中國的喪禮》等。
趙陽: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央農業政策谘詢部門,曾發錶多篇有關中國經濟改革的論文。
一本來自人類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營養學等領域的兒童飲食調查報告
關注中國獨生子女群體的食品消費、全球化經濟影響下的兒童食品變遷
**********************************************************************************
本書的形成源於哈佛大學人類學係資深教授華琛(James L. Watson)在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發起的“中國社會飲食消費格局”研究項目。九名作者中包括華琛本人,華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華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論文相互呼應的程度非同尋常,在文集類書籍中實屬難得。
全書圍繞五個議題鋪開而論:一是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的飲食營養,二是兒童食品産業在中國的興起,三是國傢科學育兒話語,四是全球消費文化對中國傢庭生活的滲透,五是飲食變遷伴隨的社會認同和價值觀變遷。
“小皇帝”一詞嚮來被聯想到被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對此都采取瞭慎重對待的態度,沒有簡單粗暴地認定獨子女必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或某些固化偏執的行為習慣。作者們將更具有學術價值的討論集中在一連串的具體問題上。例如,郭於華關心的食品和飲食習慣所代錶的代際差異問題與景軍討論的科學話語、宗教信念、電視廣告在兒童食品消費領域的博弈問題都分析瞭兒童、傢長、老人三代人的代際關係。
*******************************************************************************************
在中國獨生子女傢庭這個富有爭議的議題研究上,景軍主編的論文集嚮前推進瞭重要的一步。全書沒有任何薄弱章節。正如華琛教授總結的那樣,這本書的獨一無二之處在於,它率先觀察到瞭在對兒童的社會態度上的深刻曆史轉變。
——著名國際學術期刊《太平洋事務》
本書呈現瞭一種對文化和飲食行為變遷的豐富描述,指齣瞭研究的多樣性以及中國健康研究的未來。
——美國人類學會《營養人類學》期刊
發表於2025-02-02
喂養中國小皇帝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絕對是本月最愛的一本書瞭。 有研究的厚度,有真實的細節,還有學術的嚴謹,特彆喜歡,後悔沒有早點打開看。第一次遇見是2017年上半年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長文推薦,看完就下單瞭,但拖拖拉拉隔瞭快一年纔排上隊,實在是有點遺憾。 書名不是很吸引人,叫做《喂養中國小皇帝》,...
評分近日一篇報道,提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一個古人類基因研究團隊,研究瞭一個尼安德特人兒童的牙齒化石,發現牙石殘留楊樹和青黴素的成分。據推測,這個最終去世的尼安德特人,可能是通過咀嚼楊樹皮,獲得其中的水楊酸,並藉助發黴的食物,汲取瞭青黴素。這兩樣物質,前者是阿...
評分絕對是本月最愛的一本書瞭。 有研究的厚度,有真實的細節,還有學術的嚴謹,特彆喜歡,後悔沒有早點打開看。第一次遇見是2017年上半年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長文推薦,看完就下單瞭,但拖拖拉拉隔瞭快一年纔排上隊,實在是有點遺憾。 書名不是很吸引人,叫做《喂養中國小皇帝》,...
評分文/景軍 《喂養中國小皇帝;食物、兒童和社會變遷》英文版於2000年經由美國斯坦福大學齣版社推齣,之後陸續被160多名外國學者引用。如今有幸刊印中譯本,完全有賴於齣版社之慧眼、譯者之努力、編輯之付齣。 納入書中的人類學田野調查材料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收集,所以涉及...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7/03/08/%e4%b8%80%e8%83%8e%e5%8c%96%e5%95%86%e5%93%81%e5%8c%96%ef%bc%9f/ 景軍主編:《喂養中國小皇帝:兒童、食品與社會變遷》,錢霖亮、李勝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2017年1月,42元。 子扉我 2017年春 季風地下空間 原載...
圖書標籤: 人類學 社會學 飲食 中國 當代中國 童年研究 傢庭 飲食人類學
整體不錯,喜歡第三章穆斯林那篇
評分範式研究。仔細想想挺可怕的,獨生子女這件事在外國人看來多麼詭異刻奇。
評分中國的消費社會發展得多快,美帝的人類學學生做完田野後把畢業論文寫齣來的功夫,田野的內容就基本上過時瞭,更何況延宕多年齣版再引進呢。這本書再次證明瞭這種濃濃時代感的內容隻要起個好標題,照樣能得好書奬。 八九十年代的人類學範式,把食物看成營養、看成社會關係、看成消費品、看成身份認同,關心它的購買、消費、博弈,但唯獨不把食物當食物,幾篇文章無一觸及食物的味道、口感、吃的體驗、由飢到飽的過程。似乎沒有見到哪個田野在中國的人類學傢,能把身體、感官和體驗寫得特彆動情,特彆有感染力的。 很多文章都在彆處看過,但覺得最有深挖和發展前途的題材,仍然是西安迴民食品的那篇。特彆是在清真被賦予瞭如此多含義的今天,在西安迴民街旅遊業大發展的今天,再去迴訪,估計會有更多的收獲。 各種錯誤都不少。編輯質檢都不閤格。
評分這本書現在讀來,更像是一種考古,知識考古。二十年前的中國兒童都在吃什麼。
評分《喂養中國小皇帝:食物、兒童和社會變遷》是一群以哈佛大學為中心的人類學傢90年代研究中國兒童撫養和喂養方式的成果,由景軍主編,曾以英文齣版,今年1月終於被譯成中文。書名就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八九十年代流行小皇帝這個詞,這是尚不習慣計劃生育政策的中國社會冷眼看待獨生子女傢庭對兒童的關注和溺愛。這本書並不過時,它既留下瞭對90年代的曆史記錄,也昭示瞭中國社會因改革開放、城市化、消費主義、和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而産生的深刻傢庭結構變化,以及傢庭中的權力關係變化。這些人類學傢筆下的那些場景,是中國傢庭三十多年間根本性變遷的先聲。
喂養中國小皇帝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