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勇:现工作于浙江大学建筑系,博士,教授。生于1971年,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留学于慕尼黑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以及城镇发展、地域性建筑的相关设计实践与研究。
谢晓萍:生于1980年,2004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08年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4年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4年迄今于德国莱布尼茨生态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一直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国际比较研究、可持续城镇化等相关研究。
发表于2025-02-01
居住在中国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社会学 城市 建筑 住宅 社会史 社会 历史 2017
《居住在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家庭居住变迁实录》从宏观视野的梳理归纳与微观个体家庭居住状况的变迁故事出发,全面而生动地分析与呈现了在过去60余年来中国家庭居住状况变迁的特征和历程。这对记录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居住变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居住在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家庭居住变迁实录》适合从事城市与建筑专业方向的研究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一二章的居住在乡村和居住在城市的总结特别棒
评分无用。
评分已购。前半城乡建筑史概论有些空洞,后面学生提供的49年以后几代人的住宅变迁,生活气息浓,时代缩影了~ 关于乡村住宅的样式,尽管各地方的政府几乎都编制了农居方案图集,以供村民建房时参考使用,从而试图引导或创造新的地方乡土建筑的风貌,但事实上,村民很少会依据这些图纸来建房,他们大多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拉普卜特( Amos Rapopport)的“模式+调整”的思路,即多是参考邻居或附近的村镇中认为比较好的基本户型与样式,然后根据自家的情况与审美偏好等加以适当调整。在建造的过程中,村民一般不太注重住宅的外观特色,更不会考虑“传统”与“文化”这样的“宏大问题”,他们考虑的多是在自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之下,如何获得最大的建筑面积,从而有更多的房间可以用来出租、经营,以及在被拆迁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补偿。
评分家庭变迁实录, 记录和阐述, 没有对实录进行分析
评分中国住房的社会史,但只是案例的编排短板也很明显。看到新昌同学的老宅和故事尤为激动,仿佛我和我姐的童年翻版。
居住在中国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