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美国杜克大学土木工程、历史学教授,特别擅长于事故分析,被《克科斯评论》誉为“科技的桂冠诗人”,2006年荣获美国历史悠久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奖项之一——华盛顿奖。他曾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中,持续为大众撰写工程设计与文化研究的专栏,也为《纽约时代》《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撰写一些非工程类文章。
主要著作有:《设计,人类的本性》《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日用器具进化史》《超越设计:散论及其他非方程式计算的尝试》等。波卓斯基通过对事故分析的案例、不同文化背景器物形态的差异比较,以及对器物创造、演进过程的梳理,富有创造性地阐述出抽象的设计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他多采用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些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小物件来揭示设计的基本问题。
发表于2025-04-22
日用器具进化史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日用品的陪伴,刀、筷子、匙、别针、拉链,如此种种,都是司空见惯的物什,我们再熟悉不过。可这些日用品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不同文化的同一功能的器具为什么有大相径庭或者细微的差别,我们却很少认真思考其中的奥妙。日用品的演进过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评分 评分 评分最先读的版本被翻译成《器具的进化》,同样是丁佩芝翻译,因为版本久远,二手书需要极高的价钱才能买到。器具的进化相对于日常器具进化史来说显得更加学术一些,但较之后者乏了点地气。该书是在一次会议里一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老师推荐的,对我影响较深。 作者在序言部分就...
图书标签: 科普 设计 器物 生活 文化史 文化 历史 美国
叉、大头针、曲别针和拉链等日常物件是如何变成他们现在的样子?
为什么餐叉有四个齿? 十字花螺丝与它的前身平头螺丝相比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曲别针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 是什么使得我们现在的胶带变成透明的?
在这本令人愉快的书中, 作者用显微镜来看我们平时很少会考虑的东西。如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大头针、便利贴、快餐盒。同时, 他还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技术创新的新理论, 作为对现有产品缺陷的回应, 即刺激和不必要性是发明之母。
了解了一个观念。够用的了。
评分有趣的视角
评分核心思想很哲学:不断发明,不断改进,是由于人类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完美是相对的,而非绝对。如同世界唯一的不变是变化一样。详细介绍了日用器具从发明一路改良的历程,平日里那些不起眼的物件似乎从未引起过我们的注意,但它们的“进化”也是一部浩瀚的历史,只不过更贴近我们生活,所以也更不易枯燥。波卓斯基用科学的追根溯源手法去讲日用百物的故事,起点小,但并不影响其对核心思想的阐述。很喜欢这种小切入点的科普读物。
评分有不少细节点的收获。日用品的进化真的是很史诗的。
评分这就是处女座的价值啊,吹毛求疵是器物进化的动力~
日用器具进化史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